直播頻道
專題3台
謝銘恩分享人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道德經(舊版)25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道德經(舊版)25
3427
0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22年05月05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37
看四十七頁
00:02:41
載營魄
00:02:43
抱一
00:02:44
能無離乎
00:02:47
專氣致柔
00:02:49
能嬰兒乎
00:02:53
滌除玄覽
00:02:57
能無疵乎
00:02:59
愛民治國
00:03:01
能無為乎
00:03:03
天門開闔
00:03:05
能為雌乎
00:03:08
這句話我們上期 有引進老子義疏
00:03:13
下午我們來看老子直解
00:03:16
另外一個說明
00:03:18
天門
00:03:20
指通性天之門
00:03:24
前五識為眼耳鼻舌身
00:03:30
第六識為惡意識
00:03:33
第七識為善意識
00:03:36
第八識為心之門
00:03:39
第九識為性之天
00:03:42
故孟子曰
00:03:44
知其性則知天矣
00:03:48
開者
00:03:49
心開而動
00:03:51
動則欲念生
00:03:54
闔
00:03:55
閉也
00:03:56
闔者
00:03:58
心閉而靜
00:04:00
靜則欲念滅
00:04:02
雌者
00:04:03
雌伏也
00:04:05
所謂無念無想也
00:04:08
老子詰問學道之士
00:04:14
心之動靜
00:04:16
是否能守無念無想之境耶
00:04:21
故曰
00:04:23
天門開闔
00:04:25
能為雌乎
00:04:28
對於本文
00:04:30
我們總共有六個注解
00:04:33
這六個注解呢
00:04:36
我們有必要詳細說明一下
00:04:43
現在注解第一
00:04:46
道學辭典裡這樣說
00:04:50
道家以人所得於天者
00:04:55
本然之性
00:04:57
故謂之性天
00:05:00
道學辭典是研究道教的人
00:05:05
都有必要去看
00:05:08
所以我們讀書
00:05:11
不能只靠 我們的心意隨便解釋
00:05:16
比如說你是要 研究學佛的人
00:05:20
有佛學辭典
00:05:22
佛光大辭典
00:05:24
有佛學常見詞彙等
00:05:27
這些參考書
00:05:30
你若要研究道教的話
00:05:33
有道學辭典
00:05:35
有仙學辭典
00:05:37
另外還有一本 叫做道教辭典
00:05:40
這都是我們道教的參考書
00:05:44
裡面都寫一些術語的解釋
00:05:48
比如說我們要 研究儒家的學說
00:05:51
儒家的學說 有一本叫做哲學辭典
00:05:55
你有必要就要去看
00:05:57
所以現在我們 有很多術語不瞭解
00:06:01
就要翻一些參考書
00:06:03
所以現在道學辭典說
00:06:06
道家用我們人所得是在天
00:06:12
所以中庸裡才說
00:06:15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00:06:18
這個道理在這
00:06:21
所以道家就是說
00:06:22
人所得在天
00:06:24
本然的性
00:06:26
我們的性是由天所降下來
00:06:30
所以中庸才會說
00:06:34
天命之謂性
00:06:37
這就可以說是天性
00:06:39
天性相反就變性天
00:06:42
所以道家就是說
00:06:45
人之所得於天者
00:06:47
本然之性
00:06:48
所以才稱為性天
00:06:51
注解第二
00:06:53
孟子盡心章句上裡這樣說
00:06:57
孟子曰
00:06:59
盡其心者
00:07:00
知其性也
00:07:02
知其性則知天矣
00:07:04
存其心
00:07:05
養其性
00:07:06
所以事天也
00:07:09
孟子說
00:07:10
盡我們的心
00:07:13
我們就知道我們的本性
00:07:16
你若知道我們的本性
00:07:18
你就知道天
00:07:20
所以存我們的心
00:07:22
養我們的性
00:07:24
你才能夠奉祀天這樣說
00:07:28
所以呢
00:07:29
我們就要知道這個性天
00:07:31
由來就是從這來
00:07:34
再來注解第三
00:07:36
辭海這樣說
00:07:37
闔閉也
00:07:38
闔就是關起來
00:07:41
注解第四
00:07:42
辭海這樣說
00:07:44
雌伏
00:07:45
喻退藏無所作為也
00:07:48
雌伏
00:07:49
就是退藏無所作為
00:07:51
無所作為
00:07:51
就是我們的心都沒有動
00:07:54
這就是無所作為
00:07:56
注解第五
00:07:58
仙學辭典這樣說
00:08:00
無念者
00:08:01
無雜念也
00:08:03
並非無一毫之念
00:08:06
無想者
00:08:08
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之事也
00:08:11
並非一無所想
00:08:14
若一無所念
00:08:15
一無所想
00:08:16
對此心置於何處
00:08:19
故心專一則雜念自無
00:08:23
神觀一則妄想自除
00:08:28
所以現在仙學辭典說
00:08:31
何謂無念
00:08:32
無念等於就是無雜念
00:08:35
無雜念佛教就是說無妄念
00:08:39
所以無念
00:08:41
並不是說一點念都沒有
00:08:44
不是這樣
00:08:45
所以佛教的理論也一樣
00:08:48
佛教在頓悟入道要門論說
00:08:51
無念者
00:08:52
無邪念非無正念
00:08:54
所以就是 跟道家的理論相同
00:08:58
它說無想
00:08:59
無想不是說
00:09:02
什麼都沒有想
00:09:03
無想就是 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的事
00:09:08
就像是佛教
00:09:10
金剛經說
00:09:11
過去心不可得
00:09:13
現在心不可得
00:09:14
未來心不可得
00:09:15
跟這個意思就一樣
00:09:18
並不是說你心都沒有想
00:09:20
不是這樣
00:09:22
假使一個人心都沒有念
00:09:25
都沒有想
00:09:26
若是如此你心要放在哪
00:09:30
所以一個人的心若能專一
00:09:33
我們的雜念
00:09:34
雜念就是佛教所說的妄念
00:09:37
自然就沒有了
00:09:39
神
00:09:40
因為我們的心屬神
00:09:42
也可以說我們的元神
00:09:43
我們的元神若觀出一
00:09:46
若是如此我們的妄想
00:09:47
自然就去除了
00:09:49
這是道家的理論
00:09:52
所以現在老子直解這樣說
00:09:56
現在說天門
00:09:58
等於就是指性天的門
00:10:02
人的前五識
00:10:04
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身體
00:10:09
這就是人的前五識
00:10:13
第六識
00:10:14
就是我們的意識
00:10:17
但是第六識的意識
00:10:19
就是惡意識
00:10:21
腦袋都是歪斜的想法
00:10:24
那第七識是善意識
00:10:28
一個人的意識若向善
00:10:30
就是第七識的作用
00:10:33
一個人的腦袋若轉向惡
00:10:36
這就是第六識的作用
00:10:41
第八識就是心的門
00:10:45
第九識就是性的天
00:10:47
所以我們的 本性就是第九識
00:10:50
這你若有研究 佛家道家的理論
00:10:53
就都知道
00:10:55
所以孟子才說一句說
00:10:58
知其性則知天矣這句話
00:11:02
現在說開
00:11:05
開就是我們的心若開
00:11:09
我們就動了
00:11:11
就像是一個人 開門就是要出去
00:11:14
所以心若開
00:11:16
人就動了
00:11:17
一個人若動
00:11:19
欲念就生出來了
00:11:21
比如說人在家的話
00:11:23
沒有看到什麼東西
00:11:24
你不會生欲念啊
00:11:26
門一開
00:11:27
看到外面的形形色色
00:11:29
你的欲念就生出來了
00:11:32
闔就是閉
00:11:34
門關起來的意思
00:11:37
一個人你心若閉起來
00:11:41
自然就會靜
00:11:43
因為沒有看到東西就會靜
00:11:46
若靜欲念就滅掉了
00:11:50
現在說雌
00:11:52
雌就是雌伏
00:11:55
雌伏就是所說的 無念無想的心態
00:12:01
所以老子
00:12:04
詰問等於就是自己問自己
00:12:08
問眾人說
00:12:10
到底學道的人
00:12:12
心的動靜
00:12:16
是不是能夠修到 無念無想的境界
00:12:21
所以祂才會講這句說
00:12:23
天門開闔
00:12:25
能為雌乎
00:12:26
這句話在這
00:12:29
我們從這裡接下去
00:12:33
明白四達
00:12:35
能無知乎
00:12:38
對這句話
00:12:39
我們現在看 老子義疏的說明
00:12:42
明白四達
00:12:44
能無知乎者
00:12:47
是對道能夠大澈大悟者
00:12:51
那麼他對天下之眾理
00:12:54
便無所不知
00:12:56
無所不曉了
00:12:58
此之謂明白四達
00:13:01
至於無知之知字
00:13:04
是指假知假見說
00:13:08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00:13:10
在你大澈大悟的時候
00:13:14
理應一貫眾理
00:13:17
然老子有恐怕這時
00:13:21
假之作梗
00:13:23
偽裝真知
00:13:25
故說道
00:13:27
你能夠純樸圓融
00:13:30
得一點假知見也沒有嗎
00:13:36
現在這個意思怎麼說
00:13:41
它說明白四達
00:13:46
能無知乎這句話
00:13:49
就是對道
00:13:53
你能夠大澈大悟
00:13:56
大澈大悟
00:13:58
等於就是像佛家所說的
00:14:01
看出你的本性
00:14:05
那麼
00:14:06
他對天下所有的道理
00:14:11
沒有一項是他不懂的
00:14:14
什麼他都知道
00:14:17
他無論什麼事 都看得很清楚
00:14:22
這就是所說的明白四達
00:14:27
但是
00:14:29
現在對無知的知
00:14:32
是指什麼
00:14:33
指假知假見
00:14:35
假知假見就是自作聰明
00:14:39
這句話的意思
00:14:42
就是說你
00:14:44
在大澈大悟的時候
00:14:48
照理應該要一貫眾理
00:14:52
就像是孔子說
00:14:55
吾道一以貫之
00:14:57
你要知道一貫這個道理
00:15:02
但是老子又怕
00:15:06
怕在這個時候
00:15:09
有一些假知在作怪
00:15:13
本來他都是自作聰明
00:15:17
偽裝他什麼都懂
00:15:21
所以祂才說
00:15:23
說你能夠純樸圓融
00:15:28
得到一點假知見都沒有嗎
00:15:32
這就是說
00:15:34
要來消除自作聰明的人
00:15:38
當今講到自作聰明啊
00:15:41
可以說是很多很多
00:15:43
我們下文再詳細分解
00:15:47
我們現在來看
00:15:49
老子直解的說明
00:15:52
明白者
00:15:55
廣知萬事也
00:15:58
四達者
00:16:00
左右上下
00:16:03
則十字也
00:16:06
左右謂通達世間事
00:16:10
上下謂通達天地事
00:16:14
子貢曰
00:16:16
回也問一以知十者是
00:16:21
能無知乎者
00:16:24
知有三
00:16:26
一曰德性之知
00:16:29
則孟子所云良知也
00:16:34
二曰聞見之知
00:16:37
則所謂知識也
00:16:40
一般知識份子
00:16:43
聞見梏其心
00:16:46
惟知俗諦
00:16:48
不知真諦也
00:16:51
三曰自作之知
00:16:54
則假知也
00:16:56
聞見知狹
00:16:59
此知非惟誤己
00:17:03
而亦誤人也
00:17:06
老子詰問學道之人
00:17:09
能廣知萬事
00:17:12
而棄假知否
00:17:15
故曰
00:17:16
明白四達
00:17:18
能無知乎
00:17:21
這裡面一個注解先作說明
00:17:26
孟子這樣說
00:17:29
孟子曰
00:17:31
不慮而知者
00:17:33
其良知也
00:17:35
孟子是四書之一
00:17:38
四書就是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00:17:43
在孟子裡
00:17:45
孟子一句話這樣說
00:17:48
現在這個孟子 是書名的孟子
00:17:52
這個孟子是人名的孟子
00:17:56
孟子這樣說
00:17:59
說你不用考慮
00:18:02
自然會懂
00:18:05
這就是我們的良知
00:18:07
這個良知若依 佛教來說就是智慧
00:18:12
我們現在來看老子直解
00:18:16
它說明白
00:18:20
就是廣大知道一切的事
00:18:25
四達是什麼
00:18:27
四達就是左右上下
00:18:32
所以左右上下
00:18:34
變成一個十字
00:18:38
左右是什麼
00:18:39
左右就是通達世間的事
00:18:43
人走路是平的
00:18:46
就是說通達世間的事
00:18:49
那上下呢
00:18:51
上是天
00:18:52
下是地
00:18:54
上下就是通達天地的事
00:18:59
子貢在論語裡一句話
00:19:03
說回也問一以知十
00:19:07
因為孔子
00:19:11
祂問子貢
00:19:14
說祢和顏回(口誤) 兩個比較怎麼樣
00:19:19
子貢說
00:19:21
賜也聞一以知二
00:19:24
賜就是子貢的名字
00:19:27
等於就是說我
00:19:30
我聞一知二
00:19:32
何謂聞一知二
00:19:34
聞一知二就是知道因果
00:19:41
聽到因就知道果
00:19:43
這個普通人都可以
00:19:46
你若不相信
00:19:47
你看電視也好看電影也好
00:19:50
現在戲若在演
00:19:52
結局大多數都知道
00:19:55
那個人做壞事
00:19:56
等等要被抓去關了
00:19:58
這就是聞一知二嘛
00:20:00
你看到一個人的一舉一動
00:20:03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00:20:05
這個人的後果
00:20:06
一般人都知道
00:20:08
這就是聞一知二
00:20:10
聽到頭就知道尾了
00:20:13
但是顏回不是
00:20:15
顏回是聞一知十
00:20:20
一是在講世間事
00:20:25
十就已經看出它的本性
00:20:30
所以論語裡孔子才會說
00:20:34
吾道一以貫之
00:20:36
這個道理在這
00:20:37
要怎麼貫
00:20:39
這個一
00:20:41
貫就是要穿過去啊
00:20:43
一以貫之就是十啊
00:20:46
這就是
00:20:48
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
00:20:50
佛家怎麼會說合十
00:20:53
合十就要知道十的道理
00:20:57
基督教代表十字架
00:21:00
你若當作十字架
00:21:02
要被抓去釘
00:21:04
就糟糕了
00:21:05
所以在聖經裡說
00:21:07
人人背自己的 十字架跟我走
00:21:13
人人都要背著 自己的十字架
00:21:16
自己的十字架是什麼
00:21:18
不是有形的十字架
00:21:20
所以就要知道十的道理
00:21:22
所以聞一知十
00:21:24
就已經看出它的自性
00:21:26
知道一切事物
00:21:30
現在說能無知乎這句話
00:21:34
人的知有三種
00:21:38
第一就是德性之知
00:21:42
德性之知 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
00:21:47
若是在中庸裡就是說
00:21:54
德性就是天性
00:21:56
佛教就是說佛性
00:22:00
儒家道家說德性
00:22:04
德性之知
00:22:05
等於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
00:22:08
就是我們的智慧
00:22:11
那第二呢
00:22:14
第二就是聞見之知
00:22:17
所說的知識
00:22:19
一般若讀書
00:22:21
看書
00:22:23
聽講學
00:22:25
看聽
00:22:27
我們會知道東西
00:22:29
這叫做聞見之知
00:22:31
這就是知識
00:22:35
但是呢
00:22:36
一般的知識分子
00:22:40
都被知識綁住他的心
00:22:45
他所知道的
00:22:46
是只有知道俗諦
00:22:50
何謂俗諦
00:22:51
就是世間的事
00:22:53
像是無論現在的哲學科學
00:22:55
也是都是世間的事
00:22:57
只有知道世間事而已
00:23:00
他不知道真諦
00:23:03
真諦是什麼
00:23:04
真諦就是脫離生死的道理
00:23:07
若依儒家說
00:23:09
形而上學
00:23:12
俗諦就是形而下學
00:23:15
這在易經裡就有說
00:23:20
若依道家 就是說先天和後天
00:23:23
俗諦就是後天
00:23:26
真諦就是先天
00:23:30
若要依佛家說
00:23:32
俗諦
00:23:34
等於就是說不了義經
00:23:37
真諦就是了義經
00:23:39
經有了義和不了義
00:23:42
不了義是相對的
00:23:46
了義是絕對的
00:23:49
所以一般的知識分子
00:23:51
是只有 知道相對的道理而已
00:23:53
他還不知道絕對的道理
00:23:58
但是第三個知
00:24:01
有自作之知
00:24:04
等於就假知
00:24:06
一般的人說自作聰明
00:24:10
因為自作聰明的人
00:24:13
他所聽的所看的
00:24:16
很狹隘
00:24:18
一般說是井底之蛙
00:24:21
根本不知道天底下有多大
00:24:25
若是像這種自作聰明的知
00:24:30
不是只有誤自己
00:24:33
而且會誤別人
00:24:35
因為你講給別人聽啊
00:24:37
講給別人聽
00:24:38
誤自己沒關係又去誤別人
00:24:42
所以老子呢
00:24:43
祂才問
00:24:46
說學道的人
00:24:49
你能夠廣知萬事
00:24:52
能夠把假知丟掉嗎
00:24:57
所以才說明白四達
00:24:59
能無知乎
00:25:01
這句話在這
00:25:04
所以世間人 要知道這個智慧
00:25:08
那不是一般人有可能的
00:25:12
現在的人都是知識
00:25:15
若有智慧的人 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00:25:19
知識和智慧根本不一樣
00:25:23
知識是聞見之知
00:25:26
看到那認識到那
00:25:29
智慧不是
00:25:30
智慧是由 內心的本性發出來的
00:25:34
所看出來的
00:25:36
不然你想
00:25:37
佛家一位祖師叫做惠能
00:25:40
惠能祖師祂識字嗎
00:25:43
不識字
00:25:45
信徒說師父啊
00:25:47
這個經這個字祢教我
00:25:51
惠能搖手
00:25:53
說你不要問我字
00:25:55
問我字我不懂
00:25:57
你若問我道理我跟你說
00:26:01
問字不懂 問道理怎麼會知道
00:26:03
祂有智慧
00:26:06
就像是王善人
00:26:10
今天道德會的人
00:26:11
大家稱呼祂為聖人
00:26:13
王善人到底懂多少字
00:26:16
在世時又沒有讀書
00:26:20
在幫別人做長工
00:26:22
在幫人看牛
00:26:25
結果祂有超智慧
00:26:28
你問什麼事
00:26:29
祂能夠馬上回答你
00:26:32
所以你說
00:26:33
王善人言行錄
00:26:36
看起來很白話
00:26:38
裡面真理隱藏萬千
00:26:42
所以道德會光是 一本王善人言行錄
00:26:47
講一輩子講不完
00:26:50
這叫做智慧
00:26:52
所以智慧和知識不同
00:26:55
你就要注意這點
00:26:58
不過世間人都容易
00:27:00
用知識
00:27:03
都用文字
00:27:08
執著於文字
00:27:11
若執著於文字的話
00:27:13
道理就不透徹了
00:27:16
你看王善人所說的道理
00:27:21
都脫離文字相
00:27:24
你再仔細看
00:27:25
去研究
00:27:27
因為國語課 都在說王善人的事
00:27:31
所以我本人只有負責
00:27:33
現在說的這個道德經
00:27:34
只有提醒你而已
00:27:39
簡單一句話啦
00:27:42
比如說現在論語裡
00:27:44
孔子一句話說
00:27:46
朝聞道夕死可
00:27:51
你若執著於文字就完了
00:27:55
早上聽到道理 晚上死沒關係喔
00:27:58
若是如此在座的師兄師弟
00:28:00
我看大家道理聽一聽
00:28:02
晚上死了沒關係
00:28:04
會完蛋
00:28:06
不是啦
00:28:09
問題在哪
00:28:11
問題在那字
00:28:12
這字
00:28:16
這字大多數都讀作聞
00:28:20
聽
00:28:22
但是不是
00:28:23
這字的意思很多
00:28:27
假使消息也稱為聞
00:28:30
人家說新聞新聞
00:28:31
就是新的消息
00:28:33
對不對
00:28:37
但是這字聞
00:28:38
也可以說是聞
00:28:41
人家說聞香
00:28:43
聞香是什麼
00:28:44
聞到香味
00:28:47
對不對
00:28:49
但是這字 有時候要讀作破音
00:28:53
國語說是破音
00:28:55
讀作聞
00:28:57
那聞呢
00:29:00
假使一個人
00:29:02
地方很出名的人稱為聞人
00:29:07
但是這字聞
00:29:08
你翻康熙字典就知道
00:29:10
裡面又解釋成達
00:29:12
達就是已經達到那個境界
00:29:16
就像是佛家所說的達彼岸
00:29:19
達到佛祖的岸上
00:29:23
那麼朝聞道夕死可
00:29:26
等於就是說 我早上看出本性
00:29:30
我已經有成佛的資格
00:29:32
我今晚死沒關係
00:29:36
所以呢
00:29:36
知識和智慧就不一樣
00:29:40
再簡單
00:29:42
我現在常常看報紙
00:29:45
以前比較勤勞
00:29:47
現在比較懶惰
00:29:49
光是新聞局
00:29:51
我不只寫 十次的信給新聞局
00:29:55
新聞常常刊說
00:29:56
孔子說
00:29:58
食色性也
00:30:01
吃和女人這就是人的本性
00:30:06
報紙時常刊登
00:30:08
我都寫信去新聞局
00:30:10
說拜託
00:30:11
你就跟那些記者說
00:30:12
不要亂寫
00:30:15
孔子怎麼會說這種話
00:30:17
真的是侮辱聖人
00:30:21
這句話從哪來的
00:30:24
那有四書的書你拿來翻
00:30:28
那是孟子告子篇
00:30:31
告子說的
00:30:34
但是告子說食色性也
00:30:37
也不是說吃
00:30:39
和說女人
00:30:42
食是什麼
00:30:46
食就是迷惑
00:30:51
所以這個食的解釋也很多
00:30:53
吃也是食啊
00:30:55
像是現在日蝕也說食日
00:30:58
要吃太陽嗎
00:31:00
月蝕說食月
00:31:02
是要吃月亮嗎
00:31:04
不是
00:31:06
所以詩經裡一句話這樣說
00:31:09
意思是說你若是真正的
00:31:13
有道德
00:31:14
真正的聖君在上
00:31:16
那些奸臣無法迷惑
00:31:19
那個食就是指迷惑
00:31:24
那色呢
00:31:25
色就是
00:31:26
不是指女人的色
00:31:29
像是金剛經說
00:31:31
若以色見我
00:31:32
以音聲求我
00:31:33
是人行邪道
00:31:34
不能見如來
00:31:35
那個色說女人嗎
00:31:36
釋迦佛祖也在說女人
00:31:38
那個色不是
00:31:40
是說人的形形色色
00:31:43
像是拜斗啦
00:31:45
念佛啦
00:31:46
念經啦
00:31:47
法會啦
00:31:48
這個色
00:31:50
說你若用形形色色來見我
00:31:53
用音聲來求我
00:31:55
假使你無法看出你的自性
00:31:59
這樣你無法 見到佛祖本來的面目
00:32:05
這個色是形形色色
00:32:10
那麼食色性也
00:32:12
要怎麼解釋
00:32:13
說迷惑在形形色色
00:32:19
這是人的習性
00:32:22
這個性不是指本性
00:32:24
是習性
00:32:26
祂怎麼會說習性
00:32:28
我們要知道
00:32:30
在戰國時期
00:32:32
孟子是主張天性
00:32:35
祂說人之初性本善
00:32:38
這是天性
00:32:40
但是有一位荀子
00:32:42
祂的理論說是善惡
00:32:45
這個善惡 就像是王善人說的秉性
00:32:50
但是告子的主張
00:32:53
是主張什麼
00:32:54
性可善可惡
00:32:57
這句話是 出自於告子說的話
00:33:01
人的性可善可惡
00:33:04
就像是三字經說的
00:33:06
人之初性本善
00:33:08
性相近習相遠
00:33:10
這個習性
00:33:12
所以呢
00:33:13
食色性也
00:33:14
等於就是說
00:33:16
一個人若迷惑在形形色色
00:33:19
這是人的習性
00:33:20
你說吃和女人是人的本性
00:33:24
實在是侮辱聖人
00:33:27
真的
00:33:28
這就是智慧和知識的不同
00:33:31
知識是只有卡在文字相
00:33:36
他不瞭解裡面真正的道理
00:33:40
那自作聰明的人又不是了
00:33:43
畫蛇添足
00:33:45
講得亂七八糟
00:33:47
講一大堆
00:33:49
所以老子現在這句話
00:33:51
我們真的要謹記在心
00:33:54
明白四達
00:33:55
能無知乎
00:33:57
你真的是有智慧的人
00:34:00
你是不是 能把自作聰明丟棄
00:34:04
你若沒有 丟棄自作聰明的話
00:34:07
你學道就是很困難
00:34:10
現在我們翻四十七頁
00:34:16
載營魄
00:34:19
抱一
00:34:21
能無離乎
00:34:23
專氣致柔
00:34:26
能嬰兒乎
00:34:29
滌除玄覽
00:34:32
能無疵乎
00:34:35
愛民治國
00:34:37
能無為乎
00:34:40
天門開闔
00:34:43
能為雌乎
00:34:47
明白四達
00:34:49
能無知乎
00:34:52
生之畜之
00:34:56
生而不有
00:34:59
為而不恃
00:35:01
長而不宰
00:35:03
是謂玄德
00:35:06
對這句話我們現在來看
00:35:09
老子直解一個說明
00:35:12
生之畜之
00:35:16
生而不有
00:35:18
為而不恃
00:35:21
長而不宰
00:35:23
是謂玄德
00:35:26
等五句
00:35:28
與上文義不相應
00:35:33
為五十一章錯簡重出
00:35:38
故當刪去
00:35:43
現在在老子直解跟我們說
00:35:47
生之畜之
00:35:52
生而不有
00:35:53
為而不恃
00:35:55
長而不宰
00:35:57
是謂玄德
00:35:59
這五句
00:36:02
和上文
00:36:06
道理不符合
00:36:09
與這章的上文不符合
00:36:15
這章
00:36:16
現在這五句
00:36:18
等於就是 第五十一章的錯簡
00:36:23
而重出的
00:36:25
所以這五句應該要刪去
00:36:30
這五句不能放在這章裡
00:36:35
所以你就要知道
00:36:38
現在這五句
00:36:41
等於就是 五十一章的錯簡而重出
00:36:47
所以應該要刪掉
00:36:50
刪掉就是不能用在這章
00:36:54
那麼何謂錯簡
00:36:56
我們現在 要瞭解錯簡的意思
00:37:01
辭海這樣說
00:37:03
古代
00:37:05
書以竹簡為之
00:37:08
錯簡
00:37:09
言其次第有錯亂也
00:37:14
以前
00:37:18
寫字
00:37:20
是用竹簡
00:37:23
何謂竹簡
00:37:26
就是用茅茹竹
00:37:30
剖
00:37:32
剖一片一片
00:37:36
現在再用刀
00:37:39
不是用筆喔
00:37:41
用刀
00:37:42
用刀刻字
00:37:45
字刻好要怎麼做
00:37:48
再用火去烘
00:37:52
烘到水氣跑出去
00:37:58
竹子就硬掉
00:38:03
硬掉之後
00:38:06
再用鑽子鑽洞
00:38:10
鑽洞後再用繩子串
00:38:16
你若曾看過什麼
00:38:18
看過蓆子
00:38:19
用竹子做的蓆子
00:38:22
你看了就知道
00:38:24
鑽洞
00:38:25
繩子穿過去
00:38:28
所以以前人在用字很有趣
00:38:33
當時
00:38:35
說讀冊
00:38:37
冊你怎麼寫
00:38:40
說一冊兩冊
00:38:43
這一個竹片
00:38:45
這也一個竹片
00:38:47
中間穿繩子
00:38:50
就是册了
00:38:53
後來
00:38:55
時代變化
00:38:58
時代變化就怎麼樣
00:39:00
研究白布
00:39:03
現在研究白布之後
00:39:06
就才用筆
00:39:08
毛筆
00:39:09
沾墨
00:39:12
寫字
00:39:14
那時候就不說冊了
00:39:18
為什麼不說冊
00:39:20
布就不能用串的接起來
00:39:26
布要怎麼做
00:39:28
你看布店
00:39:31
看布
00:39:32
賣布怎麼做
00:39:34
用捲的嘛
00:39:35
像畫也一樣用捲的嘛
00:39:38
捲是什麼
00:39:40
捲就是卷啊
00:39:42
才說卷一卷二
00:39:45
一卷兩卷
00:39:46
才說卷
00:39:49
那就又說不一樣了
00:39:53
後來到東漢年間
00:39:56
蔡倫造紙
00:39:59
有紙之後
00:40:02
比布還方便
00:40:04
因為布寫錯
00:40:07
布又要比較多錢
00:40:09
又浪費
00:40:11
才寫在紙上
00:40:14
那時候就沒有說冊卷
00:40:17
就比較沒有說
00:40:18
現在就說一篇兩篇
00:40:22
不然就說一章兩章
00:40:24
就變成這樣
00:40:26
這就是時代的演變在這
00:40:29
這個錯簡的意思
00:40:32
就是竹片
00:40:35
在工作的人
00:40:37
會恍惚啊
00:40:39
像剛剛梁先生寫字
00:40:40
一兩字也會漏掉
00:40:42
會寫錯
00:40:43
要串竹片
00:40:45
這片拿來串
00:40:47
這片拿來串
00:40:48
拿到錯的片串下去
00:40:49
就在那了
00:40:53
所以你若看
00:40:55
電影也好電視也好
00:40:58
若是漢朝以前
00:41:02
在孔子年間
00:41:05
假使演電影或是演電視
00:41:11
拿紙的書在看
00:41:15
或是用布在演
00:41:18
要抓包
00:41:20
那時候就沒有那個東西
00:41:22
所以以前人說
00:41:24
讀書要讀九車
00:41:26
讀九牛車
00:41:28
一個人若要讀書
00:41:30
要讀九牛車
00:41:31
現在讀九牛車哪得了
00:41:34
若要像是這種一本書
00:41:36
以前就差不多一牛車了
00:41:41
以前竹片用刀刻
00:41:44
字很大
00:41:46
對不對
00:41:47
一片竹片寫幾個字
00:41:49
你研究
00:41:50
一片竹片寫幾個字
00:41:54
一片竹片又這麼厚
00:41:58
你想要著一篇文章的話
00:42:02
就要抱一大堆
00:42:05
以前的人比較沒有近視
00:42:07
現在的人比較有近視
00:42:09
以前為什麼沒近視
00:42:11
以前的字這麼大
00:42:12
差不多像牆壁那麼大字
00:42:15
你遠遠看也看的到
00:42:18
誰看不到
00:42:19
所以我們在以前
00:42:24
讀書用什麼讀
00:42:28
有錢人是點燈
00:42:32
那艱苦人呢
00:42:34
艱苦人沒錢買油燈啊
00:42:37
太陽下山就睡了
00:42:40
太陽出來再出門
00:42:43
去抓螢火蟲
00:42:46
螢火蟲抓來後 放在玻璃瓶裡
00:42:50
在螢火蟲旁邊看書
00:42:54
若是現在的書
00:42:55
看你有沒有辦法看
00:42:56
現在燈這麼亮你都看不到
00:42:58
不要說用螢火蟲的燈
00:43:01
有的人用什麼
00:43:04
天冷的時候沒有螢火蟲
00:43:09
就跑到牆壁邊
00:43:14
下雪
00:43:15
下雪呢
00:43:17
雪會反光
00:43:19
雪會亮
00:43:21
照雪的光在讀書
00:43:23
以前讀書很可憐
00:43:26
你想
00:43:28
字沒有那麼大要怎麼看
00:43:31
不可能
00:43:32
對不對
00:43:33
以前就是竹簡
00:43:35
用竹簡
00:43:37
所以若要
00:43:41
現在我們
00:43:42
我就是 日本時代讀書畢業的
00:43:45
光復之後
00:43:47
我們也有畢業歌
00:43:49
我有時候從學校經過
00:43:52
歌的音是一樣
00:43:55
不過歌詞
00:43:58
我們現在念國語
00:44:00
以前是念日語
00:44:03
所以日語要畢業
00:44:05
說到讀書的苦楚
00:44:07
所以第一句說什麼
00:44:10
說蛍の光窓の雪
00:44:16
蛍の光
00:44:18
蛍の就是說螢火蟲
00:44:21
光就是說
00:44:22
照螢火蟲的光來看
00:44:26
窓の雪
00:44:27
窓の就是窗戶
00:44:29
雪就是雪
00:44:30
照雪的光來看
00:44:33
以前讀書這麼辛苦
00:44:36
所以你就要知道
00:44:39
這個錯簡的意思
00:44:41
就是因為以前的人
00:44:44
用竹簡寫字
00:44:48
錯簡就是說次第
00:44:51
竹片一片一片在接
00:44:53
接不好
00:44:56
所以說
00:44:57
生之畜之
00:44:58
生而不有
00:45:00
為而不恃
00:45:01
長而不宰
00:45:02
是謂玄德
00:45:04
這五句
00:45:05
是第五十一章出來的
00:45:08
是竹簡接錯了
00:45:11
所以後來印道德經
00:45:14
卻變成重複了
00:45:16
你要注意這點
00:45:18
若沒有注意
00:45:20
不然你這章就
00:45:22
解釋很撩亂了
00:45:25
所以道德經析解裡才說
00:45:30
本章最後數句
00:45:35
生之畜之
00:45:37
生而不有
00:45:38
為而不恃
00:45:39
長而不宰
00:45:40
是謂玄德
00:45:43
顯然與上文不相應和
00:45:49
並與本章題旨不符
00:45:52
當是五十一章之錯簡
00:45:56
因此當刪除
00:45:58
道德經析解和老子直解
00:46:02
說的意思一樣
00:46:05
說本章最後幾句
00:46:08
生之畜之
00:46:10
生而不有
00:46:12
為而不恃
00:46:13
長而不宰
00:46:14
是謂玄德
00:46:16
這可以說是很明顯
00:46:19
和上文不符合
00:46:23
和上文的道理不符合
00:46:27
而且與本章的 題旨也不符合
00:46:33
應該是五十一章的錯簡
00:46:38
所以這些應該不用解釋
00:46:40
要刪除
00:46:42
這在老子直解 和道德經析解
00:46:48
這兩篇都說得很清楚
00:46:51
現在第十章到這完全完畢
道德經(舊版)
25/136部影片
道德經(舊版)01
道德經(舊版)02
道德經(舊版)03
道德經(舊版)04
道德經(舊版)05
道德經(舊版)06
道德經(舊版)07
道德經(舊版)08
道德經(舊版)09
道德經(舊版)10
道德經(舊版)11
道德經(舊版)12
道德經(舊版)13
道德經(舊版)14
道德經(舊版)15
道德經(舊版)16
道德經(舊版)17
道德經(舊版)18
道德經(舊版)19
道德經(舊版)20
道德經(舊版)21
道德經(舊版)22
道德經(舊版)23
道德經(舊版)24
道德經(舊版)25
道德經(舊版)26
道德經(舊版)27
道德經(舊版)28
道德經(舊版)29
道德經(舊版)30
道德經(舊版)31
道德經(舊版)32
道德經(舊版)33
道德經(舊版)34
道德經(舊版)35
道德經(舊版)36
道德經(舊版)37
道德經(舊版)38
道德經(舊版)39
道德經(舊版)40
道德經(舊版)41
道德經(舊版)42
道德經(舊版)43
道德經(舊版)44
道德經(舊版)45
道德經(舊版)46
道德經(舊版)47
道德經(舊版)48
道德經(舊版)49
道德經(舊版)50
道德經(舊版)51
道德經(舊版)52
道德經(舊版)53
道德經(舊版)54
道德經(舊版)55
道德經(舊版)56
道德經(舊版)57
道德經(舊版)58
道德經(舊版)59
道德經(舊版)60
道德經(舊版)61
道德經(舊版)62
道德經(舊版)63
道德經(舊版)64
道德經(舊版)65
道德經(舊版)66
道德經(舊版)67
道德經(舊版)68
道德經(舊版)69
道德經(舊版)70
道德經(舊版)71
道德經(舊版)72
道德經(舊版)73
道德經(舊版)74
道德經(舊版)75
道德經(舊版)76
道德經(舊版)77
道德經(舊版)78
道德經(舊版)79
道德經(舊版)80
道德經(舊版)81
道德經(舊版)82
道德經(舊版)83
道德經(舊版)84
道德經(舊版)85
道德經(舊版)86
道德經(舊版)87
道德經(舊版)88
道德經(舊版)89
道德經(舊版)90
道德經(舊版)91
道德經(舊版)92
道德經(舊版)93
道德經(舊版)94
道德經(舊版)95
道德經(舊版)96
道德經(舊版)97
道德經(舊版)98
道德經(舊版)99
道德經(舊版)100
道德經(舊版)101
道德經(舊版)102
道德經(舊版)103
道德經(舊版)104
道德經(舊版)105
道德經(舊版)106
道德經(舊版)107
道德經(舊版)108
道德經(舊版)109
道德經(舊版)110
道德經(舊版)111
道德經(舊版)112
道德經(舊版)113
道德經(舊版)114
道德經(舊版)115
道德經(舊版)116
道德經(舊版)117
道德經(舊版)118
道德經(舊版)119
道德經(舊版)120
道德經(舊版)121
道德經(舊版)122
道德經(舊版)123
道德經(舊版)124
道德經(舊版)125
道德經(舊版)126
道德經(舊版)127
道德經(舊版)128
道德經(舊版)129
道德經(舊版)130
道德經(舊版)131
道德經(舊版)132
道德經(舊版)133
道德經(舊版)134
道德經(舊版)135
道德經(舊版)136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道德經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金剛經
1110413001066
40526816-a0f9-491f-8d93-d1c063ba44c3
網站除錯報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