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頻道
專題3台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六祖法寶壇經 12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六祖法寶壇經 12
6346
2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17年05月23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15
不然我們現在來看 佛說十二遊經
00:02:23
瞿夷者是太子第一夫人
00:02:30
第二夫人者名耶惟檀
00:02:36
第三夫人名鹿野
00:02:40
以有三婦人故
00:02:44
太子父王立三時殿
00:02:49
佛以二十九歲出家
00:02:53
以三十五得道
00:02:57
現在佛說十二遊經
00:03:00
這本經 是藏在大藏經第四冊
00:03:07
它說瞿夷就是釋迦佛祖
00:03:12
還沒出家做太子的時候
00:03:16
第一夫人就是大老婆
00:03:20
這個略是什麼
00:03:21
略就是她的史蹟 她的經過
00:03:25
因為文長的關係
00:03:27
現在是要讓你了解內容
00:03:30
她的史蹟不用說
00:03:33
若第二個妻子 叫做耶惟檀
00:03:38
等於就是耶輸陀羅
00:03:40
因為這個翻譯 的名字很多種
00:03:44
第三老婆叫做鹿野
00:03:48
所以以上這三個妻子 的敘述都省略起來
00:03:54
因為有娶三個妻子的關係
00:03:59
祂父親 就幫祂蓋一個三時殿
00:04:06
釋迦佛祖祂做太子
00:04:11
年輕時候的記事 都省略起來
00:04:16
釋迦佛祖二十九歲出家
00:04:20
三十五歲得道
00:04:24
所以這段文 祂說二十歲出家
00:04:30
二十九歲出家 十七歲娶妻
00:04:34
等於夫妻生活就有十二年
00:04:39
那麼說這個三時殿
00:04:41
怎麼樣叫做三時殿
00:04:43
我們現在看佛光大辭典
00:04:47
三時殿為適應春夏冬
00:04:52
三期所作之宮殿
00:04:57
在印度一年分為三季
00:05:03
即一月十六日 至五月十五日為熱際時
00:05:11
五月十六日 至九月十五日為雨際時
00:05:19
九月十六日 至一月十五日為寒際時
00:05:25
據傳釋尊出家以前
00:05:30
其父王為釋尊過快樂
00:05:35
嘗達三時殿以適應三季
00:05:41
現在佛光大辭典說三時殿
00:05:47
就是要來 適應春天 夏天 冬天
00:05:53
這三期所造的宮殿
00:05:58
在印度和中國不同
00:06:04
中國是一年四季 春 夏 秋 冬
00:06:10
在印度一年才分成三季
00:06:13
四個月一季
00:06:16
就是正月十六日起 到五月十五日為止
00:06:22
叫做熱際時
00:06:23
等於就是我們中國說春天
00:06:28
五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
00:06:32
叫做雨際時
00:06:34
等於中國叫做夏天
00:06:37
九月十六日到正月十五日
00:06:41
就是寒際時
00:06:42
等於中國說冬天
00:06:46
在印度傳說
00:06:50
釋迦佛祖出家以前
00:06:54
祂父親為了讓他的兒子 過著快樂日子
00:07:01
所以蓋三時殿 讓他適應三季
00:07:07
譬如說夏天就是熱
00:07:10
就是設計讓祂涼爽
00:07:13
冬天寒冷 他就設計家裡面溫暖
00:07:18
就是適應三時的氣候
00:07:21
蓋那個宮殿 給釋迦佛祖住
00:07:26
所以可以說 釋迦佛祖很偉大
00:07:29
年輕這樣享受 他不享受甘願要去修行
00:07:35
不是說窮苦 逼不得已修行的
00:07:39
所以一個人你若說 環境好的時候要學道
00:07:44
比起窮苦的時候要學道
00:07:46
當然就是快活的時候學道
00:07:49
他的功德比較大
00:07:51
大家都要享受啊
00:07:53
怎麼說要來受苦
00:07:56
若窮苦的人他就想說
00:07:58
啊 看破世情 去修行 對不對
00:08:02
所以釋迦 可以說非常的偉大
00:08:06
另外我們再來看 佛學大辭典裡面一個解釋
00:08:12
十二遊經曰
00:08:15
舍夷長者名水光
00:08:20
其婦母名月女
00:08:23
有一城居近其邊
00:08:27
生女之時
00:08:29
日將欲沒
00:08:31
餘明照其家
00:08:34
室內皆明
00:08:36
因字之為瞿夷
00:08:39
晉言明女
00:08:41
瞿夷者是太子第一夫人
00:08:46
現在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0:08:49
在十二遊經裡面這樣說
00:08:53
說這個舍夷長者 的名字叫做水光
00:08:59
他妻子名字叫做月女
00:09:03
有一個城在他們家旁邊
00:09:10
快要生女兒的時候
00:09:13
太陽快要下山
00:09:17
那個夕陽照到他家 家裡面都很亮
00:09:23
所以這個女孩生了之後 才叫做瞿夷
00:09:29
若中國話叫做明女
00:09:34
瞿夷就是 釋迦佛祖的大老婆
00:09:41
另外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0:09:45
瞿夷為悉達太子之妃
00:09:50
據十二遊經
00:09:52
瞿夷為 舍夷之長者水光之女
00:09:58
其生時日將沒
00:10:01
餘暉照其家
00:10:03
室內皆明
00:10:06
遂稱為明女
00:10:09
佛光大辭典說 瞿夷就是釋迦佛祖
00:10:15
悉達太子 就是釋迦佛祖的妻子
00:10:21
因為這個翻譯的名字很多
00:10:24
所以這個省略起來
00:10:28
根據十二遊經
00:10:30
瞿夷就是舍夷一個長者
00:10:35
我們印度說長者 等於我們中國說員外
00:10:40
這個水光的女兒
00:10:44
她快要出世的時候
00:10:47
太陽快要下山
00:10:50
那個光啊 照到他的家裡面
00:10:55
整個房間都很亮的
00:10:58
就這樣稱呼她叫做明女
00:11:03
現在這一段 就是要來描寫說
00:11:06
釋迦佛祖三個妻子
00:11:09
到底羅睺羅 哪一個妻子生的
00:11:17
不然現在佛教界也在爭論
00:11:20
爭論說 有的說 就是耶輸陀羅生的
00:11:24
因為耶輸陀羅 算來是有成道啊
00:11:28
但是在經典上 一般說是大老婆瞿夷生的
00:11:35
不過若一般佛教界 釋迦佛祖的妻子
00:11:39
就是只有說耶輸陀羅以外
00:11:42
其他這個瞿夷和鹿野 都沒有說起
00:11:48
說這個一得一失 怎麼說
00:11:55
你若用好的一面來看
00:12:00
釋迦佛祖也和我們一樣 一樣都是人修的
00:12:04
做佛就是要修行
00:12:09
你假使若要用宗教上 教主用一個完整沒有缺點
00:12:16
說前世就修來 對不對
00:12:19
都不是和普通人一樣 那種模樣出來
00:12:26
所以呢 到底 用什麼方法說得才對
00:12:32
這是見人見智
00:12:35
所以我們今晚說到這裡
00:12:38
時間的問題
00:12:40
下文就沒辦法再下去解釋
00:12:44
等候明天還有一天
00:12:46
再來解釋 這個羅睺羅到底誰生的
00:12:53
為什麼現在的人 會說是耶輸陀羅生的
00:12:57
種種有很多問題
00:13:00
而且昨天說完 我本來今晚要引證卻忘記
00:13:08
也有人說在一個 肚子裡面六年有可能嗎
00:13:13
也有人說這樣
00:13:15
再一一來引證 明天再來做補充
00:13:20
我們明天還有一天
00:13:22
今晚說到這裡為止
00:13:26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13:31
我們今晚繼續昨天所說的
00:13:37
釋迦佛祖說有三個妻子
00:13:41
我們昨天就是來談大老婆
00:13:46
今晚我們來看第二個妻子 耶輸陀羅的史蹟
00:13:54
在十二遊經裡面這樣說
00:14:00
太子第二夫人生羅云者
00:14:06
名耶惟檀 其父名移施長者
00:14:15
這裡面兩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14:20
注解第一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0:14:23
羅睺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00:14:28
係佛陀出家前之子 又作羅云
00:14:35
關於羅睺羅之生母
00:14:38
諸經論中說法不一
00:14:41
或謂瞿夷或謂耶輸陀羅
00:14:47
佛光大辭典說羅睺羅
00:14:50
是釋迦佛祖 十大弟子其中的一個
00:14:55
是關係釋迦佛祖 出家以前的兒子
00:15:01
但是翻譯有時候叫做羅云
00:15:06
因為翻譯的名字很多
00:15:09
其他省略起來
00:15:12
關係羅睺羅的生母
00:15:16
所有的經論裡面說法不同
00:15:21
也有人說大老婆瞿夷生的
00:15:25
但是也有人說 是第二老婆耶輸陀羅生的
00:15:31
注解第二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0:15:34
耶輸陀羅 又作耶輸多羅 耶惟檀
00:15:41
意譯作持譽 持稱 華色
00:15:47
佛光大辭典說耶輸陀羅
00:15:50
有時候這個陀字 把它寫成多字
00:15:54
叫耶輸多羅 但是也有人寫作耶惟檀
00:16:00
翻譯中國話就是叫做持譽
00:16:05
有時候說持稱 有的注解叫做華色
00:16:10
現在佛說十二遊經 裡面所說的
00:16:14
這個佛說十二遊經 是在大藏經的第四本
00:16:21
它說太子 太子就是指釋迦
00:16:24
生前做太子的時候
00:16:26
他還沒出家之前
00:16:28
是迦毗摩羅國國王的兒子
00:16:33
就是太子第二老婆生的
00:16:36
這個羅云就是羅睺羅
00:16:41
這個他母親叫做耶惟檀
00:16:46
就是說的耶輸陀羅
00:16:49
他父親的名字 叫做移施長者
00:16:56
那麼現在說來說去很亂
00:17:00
為什麼很亂
00:17:01
像昨天說的 羅睺羅是大老婆生的
00:17:11
現在說第二老婆生的
00:17:14
到底是大老婆生的 還是第二老婆生的
00:17:16
我們都不去管他
00:17:19
總說一句是釋迦的兒子
00:17:23
釋迦的兒子 管你是大老婆生的
00:17:26
還是小老婆生的
00:17:28
但是呢 說他懷胎六年
00:17:33
無論哪一本經書 都寫說懷胎六年
00:17:37
是相差他母親的名字 不同而已
00:17:41
所以我說他在懷胎六年
00:17:46
有人這些師兄弟就問我
00:17:49
一個人有辦法懷胎六年 我不知道
00:17:53
這個有證據嗎 經上寫的
00:17:56
要跟我追究 我也無法說給你聽
00:18:01
有的說假使人家問說
00:18:04
這是什麼經寫的
00:18:07
有辦法拿證據嗎
00:18:10
有啊 你若要拿證據
00:18:14
老師現在 引一些經裡面說的
00:18:19
說她懷胎六年這個經過
00:18:23
現在首先看佛學大辭典
00:18:26
佛出家之夜
00:18:31
耶輸陀羅懷胎六年後
00:18:36
佛成道夜始生
00:18:40
故諸釋子疑之
00:18:43
惡聲盈城 乃作火炕
00:18:48
母子共投之無恙
00:18:52
諸釋子始不疑
00:18:56
見雜寶藏經十
00:19:00
佛學大辭典說 釋迦佛祖要出家那一晚
00:19:08
和他妻子在一起
00:19:12
耶輸陀羅 那一晚就這樣懷胎
00:19:19
經過六年之後
00:19:22
剛好釋迦佛祖成道那一夜
00:19:26
孩子才生出來
00:19:29
所以呢 他們所有 釋迦族的人都懷疑
00:19:36
懷疑說怎麼可能說 釋迦去出家六年
00:19:45
他妻子才生小孩
00:19:47
可能紅杏出牆
00:19:50
壞的名聲可以說 整個城內都紛紛議論
00:19:58
後來為了要面子 怕弄壞名聲
00:20:04
去開一個坑洞 去生火
00:20:11
兩母子打算要讓他們死
00:20:14
就丟到火坑裡
00:20:17
結果兩母子都沒有死
00:20:20
之後一些釋迦族的人才說
00:20:27
可能說不定是真的 和釋迦佛生的
00:20:35
這個記事 是記在雜寶藏經第十卷
00:20:41
這是只有這樣兩句話
00:20:43
恐怕你們會很模糊
00:20:47
所以我今天 就故意去翻雜寶藏經
00:20:52
雜寶藏經裡面的文很長
00:20:56
現在只有用那個重點
00:20:58
把它寫在黑板 讓你們做參考
00:21:01
這個雜寶藏經第十三 裡面所說的
00:21:05
佛出家夜
00:21:10
佛子羅睺羅始入于母胎
00:21:16
悉達菩薩六年苦行
00:21:20
於菩提樹下
00:21:23
初成道夜
00:21:25
生羅睺羅
00:21:28
舉宮婇女咸皆慚恥
00:21:33
而作是言怪哉耶輸陀羅
00:21:38
悉達太子 出家學道已經六年
00:21:43
生此小兒從誰而得
00:21:48
那麼這本的雜寶藏經 是什麼經
00:21:54
難道真的是正統的經嗎
00:21:59
在佛光大辭典裡面這樣說
00:22:03
雜寶藏經 凡十卷
00:22:07
北魏吉迦夜與曇曜共譯
00:22:15
收於大正藏第四冊
00:22:20
現在佛光大辭典說 雜寶藏經有十卷
00:22:26
北魏就是南北朝的魏國
00:22:32
這個吉迦夜 與曇曜兩人共同翻譯的
00:22:41
這本經現在收在 大藏經的第四本第四冊
00:22:50
吉迦夜和曇曜這兩個和尚
00:22:55
我們做個簡單介紹
00:22:59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0:23:02
吉迦夜 北魏之譯經僧西域人
00:23:10
師與沙門曇曜等
00:23:14
於延興二年
00:23:18
譯出付法藏因緣傳 雜寶藏經等
00:23:25
共計五部十九卷
00:23:29
佛光大辭典說 吉迦夜是南北朝的魏國
00:23:36
翻譯經的出家人
00:23:40
是印度人
00:23:45
現在說師就是指吉迦夜
00:23:48
吉迦夜和尚 和另外一個出家和尚曇曜
00:23:56
等就是有很多的出家人
00:24:01
在延興二年 就是公元四百七十三年
00:24:06
翻譯出這個 付法藏因緣傳和雜寶藏經
00:24:13
其他還有 因為現在目的
00:24:17
是要讓你 了解雜寶藏經而已
00:24:20
共計翻譯有五部十九卷
00:24:26
另外這個曇曜呢
00:24:30
他說曇曜 北魏僧
00:24:34
北魏太武帝廢佛教
00:24:37
沙門多還俗
00:24:40
師獨堅固道心
00:24:43
儼然持守其身
00:24:46
聞者歎重之
00:24:49
魏文成帝即位後再興佛教
00:24:57
現在佛光大辭典說 曇曜這個人
00:25:02
是在南北朝魏國的出家人
00:25:08
在這個魏國太武帝 來廢除佛教
00:25:15
一些出家人大多數都還俗
00:25:21
但是這個曇曜和尚呢
00:25:23
他獨獨來堅固他的道心
00:25:27
他不還俗
00:25:30
無論政府如何逼害他
00:25:34
他都守著和尚的身分
00:25:39
聽到這個消息的人
00:25:41
大家都感歎敬重
00:25:45
後來這個太武帝死
00:25:49
這個魏文成帝即位之後
00:25:53
再興這個佛教
00:25:55
當時公元四百五十三年
00:26:00
經過二十年後
00:26:05
這個延興二年的時候
00:26:09
他才與吉迦夜合作 來翻譯雜寶藏經
00:26:14
雜寶藏經是從那裡來的
00:26:17
從晉朝之後
00:26:20
這個南北朝的時候翻譯的
00:26:24
現在雜寶藏經的第十卷 裡面這樣說
00:26:33
釋迦佛祖出家那一晚
00:26:38
祂兒子這個羅睺羅 才投在他的母胎
00:26:47
話若說起來釋迦佛祖
00:26:49
要出家之前一晚 和祂妻子同房
00:26:57
才來有身孕 這個羅睺羅
00:27:01
現在說悉達菩薩
00:27:03
就是指 釋迦牟尼佛 釋迦佛祖
00:27:07
悉達菩薩六年苦行
00:27:12
在菩提樹下 觀明星而悟道那一晚
00:27:18
羅睺羅才來出世
00:27:22
當時整個宮內一些婇女
00:27:28
大家都感到很丟臉
00:27:32
大家都說
00:27:34
很奇怪啊 你這個耶輸陀羅
00:27:38
耶輸陀羅 就是釋迦的第二個妻子
00:27:43
他說悉達太子 等於就是釋迦佛
00:27:48
出家學道已經六年了
00:27:52
你來生這個兒子
00:27:53
這個兒子從哪裡來
00:27:56
現在我們來想
00:28:00
她丈夫不在六年
00:28:03
也不曾回來家裡
00:28:07
她丈夫去修行六年後 祂妻子才生孩子
00:28:13
無論什麼人都會懷疑啦
00:28:16
你這個孩子從哪裡來
00:28:18
你說我懷胎六年 什麼人要相信
00:28:23
現在我們來看這個 雜寶藏經後半段的解釋
00:28:31
即掘火坑以火焚之
00:28:36
時耶輸陀羅見火坑已
00:28:40
抱兒長嘆
00:28:42
合掌向火而說
00:28:46
實語我此兒者
00:28:49
實不從他而有
00:28:52
斯子若實不虛
00:28:55
猶六年在我胎中者
00:28:59
火當消滅
00:29:01
終不燒害我母子
00:29:04
作是語已
00:29:06
即入火中
00:29:09
而此火坑變水池
00:29:13
合掌向諸釋言
00:29:17
若我虛妄
00:29:19
應即燋死
00:29:22
以今此兒
00:29:24
實菩薩子
00:29:26
以我實語
00:29:28
得免火患
00:29:31
復有釋言
00:29:33
視其形相
00:29:34
必知是實
00:29:36
復有釋言
00:29:38
而此火坑
00:29:40
變為清池
00:29:41
以是驗之
00:29:43
知其無過
00:29:45
時諸釋等
00:29:47
將耶輸陀羅還歸宮中
00:29:52
倍加恭敬
00:29:57
現在雜寶藏經的卷第十 尾段這樣說
00:30:05
當時一些族人
00:30:09
你今天紅杏出牆 罪很重
00:30:13
怎麼釋迦 去修行六年了你才生
00:30:18
你這個不正當
00:30:20
就這樣開一個洞 要把她用火燒
00:30:26
要把她丟到洞裡 用火把她燒死
00:30:31
當時耶輸陀羅 看見這個火坑之後
00:30:37
抱這個兒子覺得很感嘆
00:30:42
所以就合掌 向這個火這樣說
00:30:47
我今天說實在話
00:30:50
這個孩子實在沒有 除釋迦以外的人而有的
00:30:59
我這個實在是和釋迦生的
00:31:01
絕對不是和外人有的
00:31:05
這個兒子假使 實在是釋迦的兒子
00:31:11
你要知道說 在我肚子裡懷胎六年
00:31:16
若是事實
00:31:19
火你今天不要把我燒死
00:31:21
你要讓它熄掉
00:31:23
不要害我們母子
00:31:26
這個話說了之後
00:31:28
就這樣跳入火中進去
00:31:32
當時這個火坑 火就這樣熄掉
00:31:39
變成什麼 變成一個水池
00:31:41
火卻變成水
00:31:44
當時耶輸陀羅 在那個洞裡合掌
00:31:50
向一些釋迦族的人這樣說
00:31:54
我今天若真正說謊話
00:31:58
應該就要 被火燒到變成木碳
00:32:03
今天你說我不會被火燒死
00:32:08
這個孩子 確實是釋迦的兒子
00:32:11
菩薩子就是說釋迦
00:32:13
這是釋迦的孩子
00:32:16
這是我真正的話
00:32:20
我今天說實在話 才不用被火來燒死
00:32:26
當時就有 釋迦族的人這樣說
00:32:31
看這種情形 說的話確實可能是真的
00:32:38
也有一些 釋迦族的人這樣說
00:32:41
整個火坑 會變成清涼的水池
00:32:49
若用這樣看起來
00:32:52
確實她沒有罪過
00:32:55
當時一些釋迦族的人
00:32:59
才從坑裡把她拉起來
00:33:02
將耶輸陀羅母子 帶回去王宮
00:33:07
大家都倍加恭敬
00:33:10
這個後面還有
00:33:12
後面還有是什麼
00:33:13
說到釋迦佛祖回來
00:33:17
證明說這個孩子 確實是祂的
00:33:21
因為祂要出家那一晚 跟祂妻子同床
00:33:27
可能是當時 有的孩子這樣說
00:33:30
這是後面 還有那個記事存在
00:33:36
因為時間的關係
00:33:39
我們今晚就是說到這裡
00:33:42
後面釋迦還有一個妻子
00:33:45
我們還沒介紹
00:33:47
等候下期再來說明
00:33:52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33:59
我們這一次說這個六祖壇經
00:34:04
引證到釋迦佛祖
00:34:08
說有三個妻子 三個兒子這個問題
00:34:13
我們上期 引證到大老婆瞿夷
00:34:19
第二老婆耶輸陀羅
00:34:23
現在只有第三老婆 還沒引證
00:34:27
我們現在看佛說十二遊經 裡面所說的
00:34:32
太子之第三夫人名鹿野
00:34:38
其父名施長者
00:34:43
佛說十二遊經這部經 是記在大藏經的第四本
00:34:50
它說太子 太子是指釋迦
00:34:54
太子的第三個妻子 她的名字叫做鹿野
00:34:58
她父親的名字叫做施長者
00:35:03
所以這樣你就知道說
00:35:05
釋迦佛祖 確實是娶三個妻子
00:35:11
不過現在一個問題是什麼
00:35:13
釋迦的十大弟子 這個羅睺羅
00:35:19
現在在佛教界爭論
00:35:22
有的說是這個瞿夷 大老婆生的
00:35:28
但是有的爭論就是說 第二老婆耶輸陀羅生的
00:35:35
到底釋迦 這個兒子是誰生的
00:35:42
我們在上期說 在十二遊經裡面所說的
00:35:50
它就是說瞿夷所生的
00:35:55
而且呢 在須達拏經 瑞應經
00:36:01
也是說 羅睺羅是瞿夷生的
00:36:07
那麼現在問題是什麼
00:36:10
問題是到底 羅睺羅是大老婆生的
00:36:17
還是第二老婆生的
00:36:19
因為現在對佛教界 也是爭論很多啊
00:36:25
所以呢 現在 呂純陽祖師有一首詩
00:36:30
我們用這首詩 來做個參考這樣
00:36:35
嫡子賢明庶子痴
00:36:40
釋門嫡庶妾妻移
00:36:46
耶惟檀作羅睺母
00:36:50
王室反成無位居
00:36:55
嫡子就是大老婆的兒子
00:36:59
大老婆的兒子 長得很聰明又有智慧
00:37:06
小老婆的兒子迷痴
00:37:10
你想說那個善星 就是小老婆的兒子
00:37:14
就墜落地獄下去
00:37:17
釋門就是 以釋迦佛祖的門戶
00:37:23
這個大老婆和小老婆 那個位置卻變動
00:37:30
本來小老婆卻變大老婆
00:37:32
大老婆卻變小老婆
00:37:36
因為這個耶惟檀 就是耶輸陀羅
00:37:40
我們上期已經有解釋過了
00:37:44
卻拿來做羅睺羅的母親
00:37:49
因為這個耶輸陀羅有成道
00:37:52
羅睺羅也有成道
00:37:55
所以在這個佛教界
00:37:58
它為了釋迦 娶三個妻子三個兒子
00:38:03
恐怕不雅觀
00:38:06
也恐怕社會的人會批評
00:38:10
所以呢 乾脆呢
00:38:13
將小老婆當成 是釋迦的妻子
00:38:18
這個大老婆的兒子 拿來給小老婆說是她生的
00:38:25
正室就是大老婆
00:38:26
大老婆就是我說的瞿夷
00:38:29
大老婆卻變成什麼
00:38:31
變成沒有妻子 的地位這樣說
00:38:35
若呂純陽祖師 這樣說的是有一點道理
00:38:39
這樣才不會被世間的人 有一個疑問
00:38:43
也不用在那裡爭論
00:38:48
我們現在再看下文下去
00:39:03
就是二十二頁的第二行
00:39:11
何名摩訶
00:39:16
摩訶是大
00:39:18
心量廣大
00:39:21
猶如虛空
00:39:25
它說什麼叫做摩訶
00:39:28
摩訶是印度話
00:39:31
解釋中國話叫做大
00:39:35
我們的心空無一物
00:39:39
它的心量非常的大
00:39:44
好比虛空一樣
00:39:49
那麼什麼叫做叫做心量
00:39:52
我們現在看 佛學大辭典所說的
00:39:56
心起妄想種種度量外境
00:40:03
謂之心量
00:40:05
是凡夫之心量也
00:40:10
如來真證之心量
00:40:13
離一切之所緣
00:40:15
能緣住於無心是也
00:40:22
一個人這個心生出妄想
00:40:31
種種度量外境
00:40:34
什麼叫做度量
00:40:37
像尺叫做度
00:40:39
像斗就是量
00:40:41
度就是量那個長短
00:40:43
量就是要量多少
00:40:48
這是一種照字解釋
00:40:53
但是現在說度量 就是一個人計較心
00:40:56
這個人好那個人壞
00:40:58
那個人漂亮
00:40:59
那個人怎麼樣的
00:41:01
這就是我們心的度量
00:41:04
所以種種度量外境
00:41:06
外境就是外面一切的事情
00:41:08
耳朵聽到一句話 眼睛看到一件事情
00:41:13
這就是叫做心量
00:41:16
就是凡夫的心量
00:41:20
我們凡夫的心量
00:41:22
若眼睛看到一個東西 就會批評人家
00:41:25
耳朵聽到一句話 他也會批評人家
00:41:28
這就是度量外境
00:41:32
若佛的真正證果這個心量
00:41:39
他就離開一切所緣
00:41:42
他耳朵所聽眼睛所看到
00:41:47
應該這個東西看到 會拿進來裡面我們的心
00:41:52
聽到會拿進來 我們裡面的心
00:41:54
但是呢 他能緣 但是住在無心
00:41:58
無心就是無所住心就是
00:42:02
看好壞我也知道啊
00:42:05
聽到好壞話我也知道啊
00:42:07
不過他就是 用無所住心去應付
00:42:12
這才是真正如來的心念
00:42:18
起信論這樣說
00:42:20
心體離念
00:42:22
離念相者
00:42:24
等虛空界
00:42:26
是謂心量
00:42:29
我們心的本體 離開我們妄念
00:42:34
離開妄念這個形相
00:42:37
等於好比像虛空一樣
00:42:40
因為怎麼樣 它就無所住啊
00:42:43
所以無所住一切 他都有辦法放到肚子裡面
00:42:47
你一個人不是 一個人若無住的心去對待
00:42:54
一個東西進來 心就不會靜下來
00:42:57
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心量
00:43:03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0:43:05
離一切所之緣而住於無心
00:43:09
故曰心量廣大猶如虛空
00:43:15
呂純陽祖師說 離開一切所緣
00:43:19
我眼睛所看到 耳朵所聽到
00:43:22
但是我們 住在這個無所住心
00:43:25
所以六祖才說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這句話
00:43:32
楞伽經這樣說
00:43:34
觀諸有為法
00:43:37
離攀緣所緣
00:43:39
無心之心量
00:43:41
我說為心量
00:43:45
楞伽經說 看到所有的有為法
00:43:50
有為法就是有形式的
00:43:53
我們人的心離開攀緣
00:43:55
什麼叫做攀緣
00:43:57
你眼睛看到就拿來心裡
00:43:59
耳朵聽到就拿來心裡 這就是攀緣
00:44:02
好比把它拉過來
00:44:05
所以我們要離開 這個攀緣所緣
00:44:09
耳朵所聽
00:44:11
眼睛所見
00:44:13
你要用那個 無所住心的心量去對待
00:44:18
所以釋迦佛祖說 這才是我說修行人的心量
00:44:26
所以現在惠能六祖說 什麼東西叫做摩訶
00:44:30
摩訶就是大
00:44:33
摩訶就是大 因為我們的心空無一物
00:44:38
我們的心量非常大
00:44:42
好比像虛空一樣這樣說
00:44:45
再接下去看下文
00:44:56
無有邊畔
00:44:58
亦無方圓大小
00:45:01
亦非青黃赤白
00:45:05
亦無上下長短
00:45:08
亦無瞋無喜
00:45:10
無是無非
00:45:13
無善無惡
00:45:15
無有頭尾
00:45:21
他說這個摩訶般若 是沒有界線
00:45:26
也沒有四角
00:45:28
方 方就是四角
00:45:31
也沒有圓 也沒有大 也沒有小的分別
00:45:36
也不是青黃赤白的分別
00:45:41
也沒有上 也沒有下
00:45:43
也沒有長 也沒有短
00:45:46
也沒有瞋恚 也沒有歡喜
00:45:50
也沒有對 也沒有錯
00:45:52
也沒有善 也沒有惡
00:45:56
也沒有頭 也沒有尾這個分別
00:46:00
有人這樣說
00:46:03
你說大智慧的人
00:46:08
說沒有惡這是有理
00:46:11
為何他會說沒有善
00:46:15
因為大智慧的人
00:46:17
已經轉到第九識 這個不動體
00:46:22
所以呢 做善 他不會想說我是善
00:46:27
才叫做無善
00:46:30
假使一個人做善
00:46:33
你的心若有做善的念頭
00:46:36
這樣就生這個有所得的心
00:46:39
就不能說摩訶般若 這個大智慧
00:46:43
所以頓悟入道要門論 才一句話這樣說
00:46:47
念善念惡 名為邪念
00:46:52
不念善惡 名為正念
00:46:56
正念者 唯念菩提
00:47:01
頓悟入道要門論說
00:47:03
一個人你自己做一點善 就把它放在心裡
00:47:08
看到一個人做錯了 你也把它放在心裡
00:47:12
這就是邪念
00:47:16
你不會去念這個善和惡
00:47:19
這才是真正的正念
00:47:22
那麼什麼叫做正念
00:47:24
正念就是你的心 只有念這個道以外
00:47:28
其他都不去想東想西
00:47:32
再接下去看下文下去
00:47:45
諸佛剎土
00:47:48
盡同虛空
00:47:52
世人妙性本空
00:47:55
無有一法可得
00:47:58
對於本文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0:48:02
諸佛剎土謂佛國也
00:48:09
佛之國土雖有希世之寶
00:48:13
諸佛之心如如不動
00:48:17
見寶不動其心
00:48:19
不貪 不瞋 不癡
00:48:21
心同虛空界
00:48:23
故曰諸佛剎土
00:48:26
盡同虛空也
00:48:29
妙性者佛性也
00:48:31
法 法塵也
00:48:33
人之佛性亦如如不動
00:48:37
似虛空界
00:48:39
一切法塵不能閒其性
00:48:43
故曰世人妙相本空
00:48:47
無有一法可得也
00:48:50
我們現在裡面三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48:55
注解第一
00:48:57
差多羅 此譯云土田
00:49:03
經中或云國 亦云土者
00:49:08
同其義也 或作剎土者
00:49:12
存二意也
00:49:15
玄應音義說梵語差多羅
00:49:20
翻譯中國話叫做土田
00:49:23
土田等於就是說 土地和田園
00:49:29
在經的裡面 有時候解釋叫做國
00:49:34
有時候解釋叫做土
00:49:37
國土是同樣的意義
00:49:41
所以有時候叫做剎土
00:49:44
等於就是存這兩個的意思
00:49:47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0:49:50
希世 世所希有之意
00:49:55
辭海說希世就是 世間感覺很稀有的意思
00:50:00
辭彙說希世 世所罕有
00:50:05
希世就是 世間很稀有的東西
00:50:10
注解第三
00:50:13
閒 音襉 亂也
00:50:16
現在這個字不要讀成閒
00:50:18
閒就是空閒
00:50:20
現在讀成襉
00:50:21
襉就是亂的意思
00:50:26
現在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0:50:30
說諸佛剎土
00:50:34
等於就是指佛的國家
00:50:38
因為這個佛的國土
00:50:41
雖然就很罕有價值的寶貝
00:50:46
不過佛祖的心如如不動
00:50:50
看到這個寶 不會動他的心
00:50:54
他不會貪 不會瞋 不會癡
00:50:57
心和虛空界一樣
00:51:02
所以才說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這句話
00:51:07
妙性是什麼
00:51:09
妙性就是我們的佛性
00:51:12
現在說法就是法塵 是六塵之一
00:51:16
等於就是妄念
00:51:20
我們人的佛性
00:51:22
就是如如不動 和虛空界一樣
00:51:28
一切的妄念 沒辦法來亂我們的本性
00:51:34
這個就是亂
00:51:36
沒辦法亂我們的本性
00:51:39
所以才說世人妙相本空 無有一法可得這句話
00:51:46
今晚說來到這裡 時間的問題
00:51:49
就此暫且做一個段落
00:51:51
下文等候明天再來分解
00:51:56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52:02
我們現在來翻二十二頁
00:52:16
第四行
00:52:20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52:23
諸佛剎土
00:52:28
盡同虛空
00:52:30
世人妙性本空
00:52:33
無有一法可得
00:52:36
對於本文我們昨天有引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0:52:42
今晚進一步來看 傳心法要裡面一段文
00:52:50
此心即是佛
00:52:54
更無別佛
00:52:58
亦無別心
00:53:01
此心明淨
00:53:04
猶如虛空
00:53:07
無一點相貌
00:53:10
舉心動念
00:53:12
即乖法體
00:53:14
即為著相
00:53:17
無始以來
00:53:20
無著相佛
00:53:22
修六度萬行
00:53:25
但悟一心
00:53:27
更無小法可得
00:53:30
此即真佛
00:53:33
即心是佛
00:53:35
如今學道人
00:53:38
不悟此心體
00:53:41
便於心上生心
00:53:45
向外求佛
00:53:48
著相修行皆是惡法
00:53:51
非菩提道
00:53:54
供養十方諸佛
00:53:56
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00:54:02
現在傳心法要這樣說
00:54:06
說我們的心就是佛
00:54:11
其他就沒有別的佛
00:54:15
也沒有別的心
00:54:18
你的心若有辦法光明清淨
00:54:23
宛然好比像虛空 有辦法容納一切
00:54:29
連一點點相貌都沒有
00:54:36
一個人你心若動念頭若轉
00:54:41
你就違背我們的本性
00:54:44
法體 法體就是本性
00:54:47
乖就是違背
00:54:50
這樣就是著相
00:54:53
從開天地以來
00:54:58
做佛的人 沒有一個著相的佛
00:55:04
要做佛要怎麼做
00:55:05
最要緊 修這個六度讓它圓滿
00:55:12
你若有辦法悟到一心
00:55:16
一心就是本性
00:55:18
你現在說法體一心 這個都意思一樣
00:55:24
你若悟出你的本性
00:55:29
若這樣加一層
00:55:30
你連一點點法塵 都沒有辦法得到
00:55:35
小法 法就是法塵
00:55:38
等於連一點念頭 都不會生出來
00:55:42
這樣才是真正的佛
00:55:46
所以你的心就是佛
00:55:50
當今一些學道的人
00:55:54
你不會悟到 我們佛心這個本性
00:56:02
你就心的上面再生一個心
00:56:07
心的上面再生一個心
00:56:09
變成兩個心就是妄念
00:56:13
妄念一生起 你就向外面去求佛
00:56:19
就著相修行
00:56:21
吃飽念佛 拜佛
00:56:25
什麼法會打佛七打禪七
00:56:30
這個都不是 了脫生死的道理
00:56:34
惡法就是沒辦法了脫生死
00:56:40
不是先天的大道
00:56:45
你供養十方諸佛
00:56:48
吃飽要去哪裡拜山朝山 要去進香種種
00:56:56
要供養十方諸佛
00:56:58
不如什麼
00:56:59
不如供養一個無住心的人
00:57:06
所以世間人
00:57:08
佛就是當作 是神明上的才是佛
00:57:11
其他就沒有佛
00:57:13
你們都有這種思想 這就是錯誤
00:57:18
再接下去
00:57:28
自性真空 亦復如是
00:57:34
所以你要知道 我們自性本來就是真空
00:57:39
也就是前面 跟你說的道理一樣
00:57:48
那麼什麼叫做真空
00:57:51
現在首先來看 華嚴經所說的
00:57:56
非空之空
00:57:59
是大乘至極之真空
00:58:05
不是空的空 才是大乘法最高的真空
00:58:14
對於這句話 詳細再看佛學大辭典
00:58:19
非空之空
00:58:22
而非如小乘偏執之但空
00:58:27
謂之真空
00:58:31
佛學大辭典說 非空之空是什麼
00:58:37
不是像那個小乘 一種偏執的但空
00:58:45
所以才叫做真空
00:58:48
怎麼樣叫做但空
00:58:51
佛學大辭典又說
00:58:53
小乘分析諸法
00:58:58
但見空而不見不空
00:59:02
故云但空
00:59:04
大乘之菩薩
00:59:06
分析諸法不使歸空
00:59:12
諸如幻 如夢
00:59:17
其當體見空
00:59:19
空之中自有不空之理
00:59:23
故謂之不但空
00:59:27
佛學大辭典說 若學小乘的人
00:59:32
他分析諸法啊
00:59:35
只有看到空的一面
00:59:38
但是他沒有看到 不空的一面
00:59:42
所以才叫做但空
00:59:45
大乘的菩薩
00:59:48
祂有辦法去分析諸法
00:59:51
不會完全去歸空
00:59:55
好比像幻境 好比像做夢
01:00:00
若表面上看起來就是空
01:00:04
幻境若晃過去就沒有了
01:00:07
做夢若醒了就沒有了
01:00:10
不過這個空的裡面
01:00:13
還有一個不空的道理
01:00:16
所以才叫做不但空
01:00:20
譬如引一個例子
01:00:22
幻就像電視的影子
01:00:26
做電影的影子
01:00:28
晃過去就沒有了
01:00:31
好比做夢 一醒過來就沒有了
01:00:36
說起來就是空
01:00:38
不過空的裡面
01:00:40
還有一個 不空的道理在那裡
01:00:43
為什麼
01:00:43
印象在你的頭腦裡
01:00:47
你想前幾天 我做一個什麼夢
01:00:51
我前幾天 看什麼電影看什麼電視
01:00:55
你還有印象在頭腦 說給人家聽
01:00:58
還有一個 不空的東西在那裡面
01:01:05
好比像這盞電燈
01:01:07
這是真空管
01:01:10
說起來這個電燈泡裡面 不能有空氣
01:01:16
不信的話為什麼電燈 有時候會黑掉 燒掉
01:01:21
就是這個若稍微故障
01:01:23
一點空氣若進去
01:01:26
這盞電燈就壞掉
01:01:30
但是說起來 這個真空管裡面沒有空氣
01:01:34
事實不是沒有空氣
01:01:36
裡面還有一點點的空氣
01:01:39
電燈怎麼會亮
01:01:41
就是電線通過電流 去燃燒那個空氣才會發亮
01:01:49
這個你就要分析 才有辦法說這個道理
01:01:53
這是簡單說給你聽而已
01:01:58
所以我們的自性是真空
01:02:02
自性真空不是說 做什麼空空都沒有半樣
01:02:07
並不是這樣
01:02:10
還有什麼
01:02:12
他還有一個無住的心
01:02:16
他的心裡知道 知道說無論好無論壞
01:02:21
他心裡都知道呀 但是他不會放在心裡面
01:02:27
無住的心知道 但是他不會表露出來
01:02:32
這就可以說是真空
01:02:36
再接下去
01:02:48
善知識
01:02:50
莫聞我說空便即著空
01:02:57
第一莫著空
01:03:00
若空心靜坐
01:03:03
即著無記空
01:03:06
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
01:03:11
你們不要 因為我今天在說空理
01:03:15
你就被這個空理把你黏住
01:03:20
第一最要緊 就是不要著空
01:03:26
假使你在靜坐的時候
01:03:29
有的說坐禪的時候
01:03:33
你心裡都不要想任何事
01:03:38
這樣是什麼
01:03:39
這樣就著無記空
01:03:42
什麼叫做無記空
01:03:46
我們現在來引一個 著空和無記空來做個參考
01:03:56
在金剛經惠能六祖注解 裡面這樣說
01:04:01
見性之人自當窮究此理
01:04:08
若人空心靜坐
01:04:12
百無所思
01:04:14
以為究竟
01:04:16
即著空相
01:04:18
斷滅諸法
01:04:21
金剛經惠能六祖注解說 見性的人
01:04:28
他自己應該 要徹底知道這個道理
01:04:34
假使若有一個人
01:04:38
心裡放空空的在那裡靜坐
01:04:42
什麼都不要想
01:04:45
他當成說他很厲害
01:04:49
你要知道這個人
01:04:51
已經被這個空相黏住
01:04:55
他就斷滅諸法
01:04:56
根本著空之後
01:05:00
道理不能證了
01:05:03
這個就是著空的道理
01:05:06
那麼無記空
01:05:08
現在看唯識論裡面這段文
01:05:13
無記為三性之一
01:05:16
三性者 善 惡 無記
01:05:21
善性為善心而起
01:05:23
一切之善業
01:05:26
惡性為惡心而起
01:05:29
一切之惡業
01:05:31
無記性 為非善非惡可記別者
01:05:37
雖不緣善惡事
01:05:41
然俱非真心
01:05:44
但是昏性
01:05:47
現在唯識論說無記
01:05:51
這是三樣性其中的一個
01:05:56
三性是什麼
01:05:58
一個是善性
01:06:00
一個是惡性
01:06:01
一個是無記性
01:06:05
善性是善心所生 一切的善業
01:06:12
像一般說的十善業
01:06:15
惡性就是我們惡心所生 一切的惡業
01:06:20
好比人家說的十惡業
01:06:23
若無記性 就是它也不會造善業
01:06:30
也不會造惡業
01:06:33
沒有善與惡的區別
01:06:38
雖然說它對於善與惡 不會去牽連
01:06:45
但是這個不是真心 是一種昏性
01:06:51
你若白痴來說啊
01:06:55
他善也不會去想 惡也不會去想
01:07:01
所以現在這種的含意
01:07:05
就是說一個人 在靜坐的時候
01:07:08
也可以說在坐禪的時候
01:07:13
你要有智慧
01:07:16
要悟這個正邪 是非 善惡這些正念
01:07:24
不要有這個妄念
01:07:27
正念和妄念是不同
01:07:32
也不可以心裡 放空空在那裡坐
01:07:37
不會明白這個正邪 是非 善惡變成昏性
01:07:44
所以我們現在說 不思善不思惡
01:07:50
有時候你若看文來說
01:07:53
你要看上文 和下文在說什麼
01:07:57
我們若是 無所住心的無善無惡
01:08:01
和無記空的無善無惡 是不一樣的
01:08:07
無所住心的無善無惡
01:08:12
是說我今天在做善
01:08:16
但是我的心 不會去想我做善的事情
01:08:25
你若假使一個人
01:08:26
做善的事情 不時放在心底
01:08:30
這樣就變成有善的心
01:08:35
假使一個人對我壞
01:08:39
我那個壞不會放在心裡
01:08:44
不會生出這個惡解
01:08:47
這是無所住心的無善無惡
01:08:53
和我善也不要做 惡也不要做
01:08:55
那個無善無惡 意思不一樣
01:09:00
所以說到 無善無惡這個道理
01:09:06
我們來看 莊嚴經論裡面一句話
01:09:11
右以旃檀塗
01:09:14
左以利刀割
01:09:18
於此二人中
01:09:21
其心等無異
01:09:25
莊嚴經論裡面說
01:09:29
右邊用那個香水抹我
01:09:34
旃檀就是一種香水的名字
01:09:38
左邊用一把很利刀割我
01:09:44
在這兩個人之中
01:09:48
我的心平等沒有差別
01:09:52
這就是無善和無惡的心
01:09:57
不是說 我不要做善也不要做惡
01:10:00
那個無善無惡
01:10:02
這個內外要分別
01:10:07
所以這個 無記空的無善無惡
01:10:12
就是他的心 沒有要做善的念頭
01:10:18
也沒有做惡的念頭
01:10:20
等於就是沒有要做善 也沒有要做惡
01:10:26
無所住心和這個無記空
01:10:31
這個無念的空境 是在這裡分別的
01:10:37
對於這個無念
01:10:39
我們再來看 六祖的無念空境
01:10:43
現在來看 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
01:10:48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01:10:55
惠能六祖說無念是什麼
01:10:58
於念 於念就是正念
01:11:04
無念就是無邪念
01:11:07
無念就是有正念 無邪念
01:11:13
修真錄這樣說
01:11:16
真空者 空而不空也
01:11:21
空中常有正念在
01:11:25
是為不空
01:11:27
若心處於無慮
01:11:30
空無一念則墜於頑空
01:11:35
故真空者 無為之道也
01:11:40
修真錄說真空
01:11:43
真空是什麼
01:11:45
說空又不空
01:11:48
這個空的裡面
01:11:50
還有一個正念的存在 這個叫做不空
01:11:57
假使一個人的心 全都不要想事情
01:12:03
空空連一個念頭都沒有
01:12:06
這樣就墮落這個頑空
01:12:10
所以真空就是無為的道理
01:12:13
就是先天大道
01:12:17
頓悟入道要門論這樣說
01:12:20
問 此頓悟門以何為宗
01:12:27
答 無念為宗
01:12:30
問 既言無念為宗
01:12:34
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01:12:38
答 無念者 無邪念非無正念
01:12:44
問 因何邪念 因何正念
01:12:48
答 念有念無 即名邪念
01:12:53
不念有無 即名正念
01:12:57
正念者 唯念菩提
01:13:01
現在頓悟入道要門論裡面
01:13:04
有一個人在問祖師
01:13:07
說你現在頓悟的法門 用什麼作宗旨
01:13:13
祖師說無念作宗旨
01:13:18
他就又問
01:13:21
既然你說無念作宗旨
01:13:25
不知道無念是無什麼念
01:13:29
祖師就說無念就是無邪念
01:13:34
不是無正念
01:13:37
這個人就又問
01:13:39
什麼叫做無邪念
01:13:42
什麼叫做正念
01:13:44
邪念 正念怎麼分別
01:13:48
祖師就說 若念有的 念沒有的
01:13:53
這個名字就是邪念
01:13:55
你若不要 念有的 念沒有的
01:13:58
這個就是正念
01:14:02
所以我們有時候常常說
01:14:03
你老是說 那些有的 沒有的
01:14:05
有的 沒有的 就是沒有用的話
01:14:09
你若念那些沒有用的事情
01:14:12
就是邪念
01:14:14
你不要念那些 沒有用的事情
01:14:17
這個就是正念
01:14:19
總說一句正念 只有念有關係的道義
01:14:25
有關係到道 假使若有傷害道義的事情
01:14:29
不要去想 這樣說比較快
01:14:34
再接下去
01:14:46
善知識
01:14:49
世界虛空
01:14:52
能含萬物色像
01:14:56
日月星宿
01:14:58
山河大地
01:15:01
泉源溪澗
01:15:04
草木叢林
01:15:06
惡人善人
01:15:08
惡法善法
01:15:10
天堂地獄
01:15:12
一切大海
01:15:14
須彌諸山
01:15:16
總在空中
01:15:18
世人性空
01:15:20
亦復如是
01:15:23
他說你們這些有知識的人
01:15:29
我們這個世界是虛空
01:15:35
不過這個宇宙的裡面 包含萬物色相
01:15:40
像太陽 月亮 星斗 山河 土地
01:15:49
這個泉水 溪水 草 樹木 惡人 善人
01:16:00
好法 壞法 天堂 地獄
01:16:04
一切大海所有的山 都在這個空的裡面
01:16:10
世間人 你的本性若空也是一樣
01:16:18
所以我們凡俗的人說到空
01:16:22
就當成空空沒有半樣
01:16:25
修道的人說這個空
01:16:29
就是包含萬物色相
01:16:33
世界不空
01:16:38
要怎麼樣 有辦法來容納萬物
01:16:42
譬如像你前面 放的那杯茶杯
01:16:47
你若不空 茶要倒在哪裡
01:16:52
世間人的性空也是一樣
01:16:56
你的性若不空
01:16:59
怎麼會有辦法去容納一切
01:17:03
所以智度論裡面 才一句話這樣說
01:17:07
性空者 諸法性常空
01:17:15
假來相續故
01:17:18
似若不空
01:17:22
譬如水性自冷
01:17:26
假火故熱
01:17:29
止火停久
01:17:31
水則還冷
01:17:35
諸法性亦如是
01:17:38
未生時空無所有
01:17:42
如水性常冷
01:17:45
諸法眾緣
01:17:48
和合故有
01:17:50
如水得火成熱
01:17:55
現在智度論這樣說
01:17:59
現在說性空是什麼
01:18:03
我們所有念頭
01:18:06
這個法就是法塵
01:18:08
所有念頭的自性 本來就是空啊
01:18:16
假來相續故
01:18:18
就是說借來的東西 不會斷絕的關係
01:18:25
好比像不空
01:18:29
恐怕你這樣聽不懂
01:18:32
才用一個譬喻
01:18:35
比如這個水的性 自性是冷的
01:18:44
我們水的自性 本來就是冷的
01:18:49
假火 假就是藉
01:18:52
假火就是藉這個火
01:18:55
因為水的性是冷的
01:18:58
藉這個火來燒 才變成熱的
01:19:04
火若停止一久
01:19:08
水又變成冷的
01:19:13
我們所有的念頭 這個自性也一樣
01:19:21
你還沒生出 你的心的時候
01:19:26
你的心本來就是空空的
01:19:31
本來你沒有看到東西
01:19:32
耳朵沒有聽到東西
01:19:34
你的心本來就空空的
01:19:38
好比像水的自性冷的一樣
01:19:44
所以諸法 諸法就是一切的事物
01:19:49
眾緣和合的關係
01:19:51
好壞 善惡種種是非曲直
01:19:57
好比像水燒開才熱起來
01:20:04
你若遇到高興 人就高興
01:20:06
遇到生氣 就變成生氣
01:20:08
好比像那個水燒開一樣
01:20:13
這是智度論所說的
01:20:17
因為今晚說來到這裡
01:20:19
時間的關係
01:20:21
我們就是暫且一個段落
01:20:24
下文等候下期再分解
01:20:31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1:20:34
我們現在翻二十三頁
01:20:47
最頭一行
01:20:50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1:20:52
善知識
01:20:55
自性能含萬法是大
01:21:01
萬法在諸人性中
01:21:06
若見一切人
01:21:09
惡之與善
01:21:11
盡皆不取不捨
01:21:14
亦不染著
01:21:17
心如虛空
01:21:20
名之為大
01:21:22
故曰摩訶
01:21:26
它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
01:21:30
從前面跟你們所說的
01:21:35
你們就知道說
01:21:36
這個自性有辦法 包含一切的事情
01:21:41
這樣才算說是大
01:21:45
所以一切的事物
01:21:48
在我們人本性 的裡面是平等
01:21:54
假使你若看到一切的人
01:21:59
不應該執著 這個表面的惡或是善
01:22:05
應該要順其自然
01:22:10
不要去看人家的惡
01:22:13
不要去想到自己的善
01:22:16
或是入在這個污泥 不會去染這個骯髒
01:22:25
入這個惡群 不會染這個惡色
01:22:30
反過來化惡為善
01:22:35
才是真正的善康
01:22:39
我們的心好比虛空世界
01:22:45
有辦法來包含萬物
01:22:49
所以才稱呼叫做大
01:22:53
這就是梵語印度話
01:22:58
所說的摩訶這個意義
01:23:03
現在這一章意思
01:23:06
就是說我們人 要達到這個成空
01:23:11
不是空心靜坐
01:23:16
就是說一個人 要達到這個無住之心
01:23:21
有辦法包含萬物
01:23:24
而且我們的心 不會起這個妄念
01:23:28
所以說叫做居塵不染
01:23:31
也是所說的 動中取靜這個功夫
01:23:37
六祖這樣說惡和這個善
01:23:43
全都不取不捨
01:23:46
也不染著
01:23:49
心如虛空
01:23:51
對於這句話我們來引一個 看韓詩外傳一段記事
01:23:58
子路曰 人善我我亦善之
01:24:06
人不善我 我亦不善之
01:24:12
子貢曰 人善我 我亦善之
01:24:18
人不善我 我則引之
01:24:22
進退而已耳
01:24:25
顏回曰 人善我我亦善之
01:24:31
人不善我 我亦善之
01:24:35
三子所持各異 問於夫子
01:24:40
夫子曰 由之所言 蠻貊之言也
01:24:47
賜之所言 朋友之言也
01:24:51
回之所言 親屬之言也
01:24:57
韓詩外傳這段文這樣說
01:25:02
有一天這個 子路 子貢 顏回
01:25:09
三個人 一起在談這個道理
01:25:14
子路這樣說 人家若對我好我就對他好
01:25:23
人家若對我不好
01:25:26
我一樣也對他不好
01:25:29
子貢就說人家若對我好 我一樣對他好
01:25:37
人家若對我不好 我就引導他 勸解他
01:25:44
若要聽 就聽 不聽 我就不理他
01:25:50
顏回就說人家若對我好
01:25:55
我一樣對他好
01:25:57
人家若對我不好 我也一樣對他好
01:26:04
三個人所說的不一樣
01:26:09
所以就相約來問孔子
01:26:12
夫子 夫子就是老師 等於就是孔子
01:26:17
孔子才說 由 由就是子路的名字
01:26:25
他說子路所說的
01:26:29
蠻貊 蠻是南番 貊是北番
01:26:36
蠻貊合起來就是說番人
01:26:40
若子路所說的 就是番人說的話
01:26:45
賜 賜就是子貢的名字
01:26:51
他說子貢所說的 就是朋友說的話
01:26:57
回就是顏回
01:27:00
他說顏回所說的 就是父母所說的話
01:27:08
他說人家對我好 你對他好
01:27:12
人家對我不好 你對他不好
01:27:13
這就和番人 一樣不懂道理呀
01:27:18
若子貢所說的 就是朋友的道理呀
01:27:24
你對我好 我對你好啊
01:27:26
你若對我不好 我把勸解你
01:27:28
不聽 我就不理他
01:27:31
若顏回所說的
01:27:34
就是好比父母對待兒子
01:27:36
兒子孝順我也疼他 不孝一樣我也疼他
01:27:44
這是孔子 說比較激烈的話
01:27:48
但是若呂純陽祖師
01:27:51
這個蠻貊 朋友 親屬 這三句話
01:27:56
他有些說得不一樣
01:28:02
呂純陽祖師說
01:28:05
人不善我
01:28:07
我亦不善之 常人也
01:28:11
人不善我 我則引之
01:28:15
進退而已耳 賢人也
01:28:18
人不善我 我亦善之
01:28:21
聖人矣
01:28:25
呂純陽祖師說 人家若對我不好
01:28:29
我也對他不好
01:28:32
這是普通人
01:28:35
孔子說番人
01:28:36
但是呂純陽祖師說 這是一般的人啦
01:28:40
若以現在民主時代 是說這句話比較合理
01:28:47
他說人家若對我不好
01:28:51
我就把他引導 把他勸解
01:28:55
要聽就聽 不聽我就不理他
01:28:59
這是賢人懂道理的人
01:29:04
人家對我不好 我也要對他好
01:29:10
這就是聖人的行為
01:29:14
所以若用這句話 蠻貊把他改成普通人
01:29:22
朋友當成賢人
01:29:25
親屬改成聖人
01:29:28
是比較民主時代啊 是比較溫和
01:29:35
不然你說 人家對我好我對他好
01:29:37
人家對我不好 我也對他不好
01:29:39
這個番人 你卻被揍了
01:29:42
現在民主時代和古代 就有一些比較不同的地方
01:29:50
我們現在再看下文下去
01:30:02
善知識
01:30:06
迷人口說
01:30:09
智者心行
01:30:11
又有迷人
01:30:14
空心靜坐
01:30:17
百無所思
01:30:20
自稱為大
01:30:23
此一輩人
01:30:25
不可與語
01:30:29
為邪見故
01:30:34
他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
01:30:38
迷惘的人 他只有知道用嘴巴說
01:30:47
用嘴巴說什麼
01:30:48
就是前面所說的般若而已
01:30:54
你若是有智慧的人
01:30:58
他有辦法將自己 的智慧發揚出來
01:31:04
一心去實踐這個菩提之道
01:31:10
最好笑的是什麼
01:31:13
有一些執迷的人
01:31:17
他光是靜坐心裡放空空的
01:31:25
什麼事都不去想
01:31:30
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
01:31:34
自己覺得說他很大
01:31:39
他就是認為說空心靜坐
01:31:43
就是無上的大法
01:31:45
就是先天大道
01:31:48
假使若像這種人 你不要和他說話
01:31:53
因為根本他不懂道理呀
01:31:55
你跟他說也沒有用
01:31:58
因為這些人 他執著不學正道的看法
01:32:05
就是這個邪見
01:32:07
所以一個人 你若在靜坐的時候
01:32:11
心裡若放空空的 沒有半樣 說都不要想啦
01:32:15
這個人已經入到邪法去了
01:32:20
再接下去
01:32:30
善知識
01:32:34
心量廣大
01:32:38
遍周法界
01:32:41
用即了了分明
01:32:46
他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
01:32:53
心量廣大有辦法 去容納無邊的十法界
01:33:03
運用它的心量
01:33:07
他這樣就會開這個妙智慧
01:33:11
什麼叫做心量
01:33:16
我們前面 雖然稍微有說一下
01:33:22
我們現在再來看 佛學大辭典的解釋
01:33:28
心起妄想
01:33:31
種種度量外境
01:33:35
謂之心量
01:33:38
是凡夫之心量也
01:33:43
如來真證之心量
01:33:47
離一切之所緣能緣
01:33:50
而住於無心是也
01:33:56
這裡面有四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1:34:01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1:34:06
度量 所以計物之長短輕重者
01:34:14
什麼叫做度量
01:34:18
度量 度就是尺
01:34:22
量 就是秤子
01:34:25
就是有辦法 計算東西的長短
01:34:30
計算長短就是度 就是尺
01:34:36
計算輕重就是量 就是秤子
01:34:42
所以度量呢
01:34:43
等於就是 我們人心裡會把人家秤重
01:34:50
那個人怎麼樣 那個人怎麼樣
01:34:52
會把人家秤重
01:34:54
會去看一個人 有在眼裡 沒有在眼裡
01:34:59
這就是計物的長短輕重
01:35:04
注解第二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35:09
梵語波羅 譯曰凡夫
01:35:14
對聖者之稱
01:35:16
謂無些少之斷惑證理者
01:35:21
凡者 常也
01:35:26
佛學大辭典說梵語波羅
01:35:31
翻譯中國話叫做凡夫
01:35:35
就是和聖者相對的話
01:35:41
這個凡夫
01:35:43
就連一點點 這個斷惑的心都沒有
01:35:48
連一點理都不懂
01:35:52
這個凡等於就是常
01:35:54
常等於就是平常
01:35:57
凡夫就是平常的人
01:36:01
注解第三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36:06
真證 真實之證悟也
01:36:11
真證就是 真正達到開悟證果的人
01:36:20
注解第四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36:25
具有認識作用 之主體為能緣
01:36:31
被認識之客體對象為所緣
01:36:37
緣乃依靠
01:36:39
依賴攀緣等意
01:36:43
即表示心識非獨自生起
01:36:48
必攀緣外境
01:36:50
方能產生作用
01:36:54
佛光大辭典說這樣說
01:36:57
具備認識作用的主體
01:37:01
等於就是指我們的心識
01:37:04
我們的第八識
01:37:07
這個就是能緣
01:37:12
對方有辦法 讓我們認識的客體
01:37:16
就是指色聲香味觸 這個五塵
01:37:23
有的說不是六塵嗎
01:37:25
是 這個六塵的其中
01:37:29
這個法就是心識啊
01:37:34
所以這個心識
01:37:37
認著這個外境
01:37:40
這個色聲香味觸 這五塵的對象
01:37:46
所以這個對象就是所緣
01:37:49
主體就是能緣
01:37:51
外境就是所緣
01:37:56
這個緣可以解釋 依靠 依賴 攀緣的意思
01:38:05
就是要來表示我們的心識
01:38:09
不是獨自會生出來
01:38:14
你眼睛沒有看到東西
01:38:16
耳朵沒有聽到聲音
01:38:19
你鼻子沒有聞到東西
01:38:22
種種來說 你這個心不會動啊
01:38:27
所以一定要有這個 所緣的依靠 依賴 攀緣
01:38:33
才有辦法心識生得出來
01:38:38
所以就是要表示心識 不是獨自會生出來
01:38:43
一定要攀緣外境
01:38:46
攀緣外境等於就是 色聲香味觸五塵
01:38:52
才有辦法產生作用
01:38:57
現在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39:03
說我們的心 會生出這個妄想
01:39:08
我們人的妄想有的說妄念
01:39:13
就種種會對 這個外境去度量
01:39:19
看到一個人會把人家秤重
01:39:22
看到一個東西美醜心就動
01:39:25
他就會生出 很多這個度量外境
01:39:28
這個就是心量
01:39:31
這個心量是什麼
01:39:32
是凡夫的心量
01:39:35
凡夫若看到一個東西 聽到一句話心就動啊
01:39:40
就會批評 會談是非曲直
01:39:47
若是佛祖真正證悟的心量
01:39:53
祂就離開一切所緣 能緣
01:40:00
譬如我眼睛看到一個東西 我的心不會動啊
01:40:04
耳朵聽到一句話 我的心不會動啊
01:40:07
好比顏回說 人家對我好 我也對他好
01:40:11
人家對我不好 我也對他好
01:40:14
他就是住在 這個無所住的心就是了
01:40:21
所以這個佛 聖人
01:40:25
祂就不會去把人家看輕重
01:40:28
不會去把人家看是非
01:40:31
這就是聖人的心量
01:40:34
凡夫的心量 無論看到一個東西
01:40:38
聽到一句話心就動
01:40:40
是非曲直就生出來了
01:40:51
對於這個問題
01:40:57
我們另外再來看 呂純陽祖師一個解釋
01:41:08
心量有二
01:41:11
聖凡不同
01:41:15
一 心生妄想
01:41:19
對外境起種種之度量
01:41:23
此為凡夫之心量也
01:41:27
二 心如虛空
01:41:30
能遠離一切攀緣
01:41:34
無住於所緣
01:41:36
此為聖人之心量也
01:41:41
這個裡面三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1:41:46
注解第一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41:51
聖凡 聖者與凡夫也
01:41:57
現在說聖凡 就是聖人和凡夫的意思
01:42:02
注解第二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42:08
心不獨起
01:42:10
必有所對之境
01:42:13
攀緣於彼而起
01:42:16
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
01:42:21
謂之攀緣
01:42:24
又心忽彼忽此
01:42:29
馳回外界之事物
01:42:32
如猿攀木枝
01:42:36
忽在彼處
01:42:38
忽在此處
01:42:39
謂之攀緣
01:42:42
常略之
01:42:43
以緣之一字說之
01:42:46
心為能緣境為所緣
01:42:52
現在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42:56
這個心自己不會生出來
01:43:02
你眼睛沒有看到一個東西
01:43:06
耳朵沒有聽到一句話
01:43:08
鼻子沒有聞到香臭
01:43:10
嘴巴沒有嚐到鹹淡
01:43:12
他的心不會生出來
01:43:16
一定要有所對的境
01:43:19
境就是五境也可以說五塵
01:43:23
色聲香味觸這五境
01:43:30
攀著這個緣它才會生出來
01:43:37
好比一個老人家
01:43:40
靠著一隻枴杖 才會站起來一樣
01:43:46
這個叫做攀緣
01:43:49
另外一個譬喻
01:43:52
我們的心一下子在那邊
01:43:57
一下子跑來這邊
01:44:01
在外境這樣一直跑一直轉
01:44:04
看到一樣想一樣
01:44:06
聽到一句話想一句話
01:44:09
好比一隻猴子 在攀這個樹枝
01:44:15
一下子跳到這邊
01:44:17
一下子跳到那邊
01:44:19
這個叫做攀緣
01:44:21
所以我們有時候說 心緣 心緣 心猴就對了
01:44:27
若要簡略的說
01:44:30
攀緣簡單說一句緣字
01:44:36
我們的心就是能緣
01:44:39
五境就是所緣
01:44:43
因為我們的心 被這個五境所緣
01:44:47
心才把它吸收來 才能緣
01:44:52
注解第三 當今一些佛教徒
01:45:00
他說佛和聖人不一樣
01:45:03
佛比較大
01:45:05
事實佛就是聖人
01:45:08
老師說的是有根據的
01:45:11
所以注解第三 佛學大辭典才說
01:45:16
梵語阿離野
01:45:23
譯言聖者 聖人
01:45:26
對於凡夫之稱
01:45:28
斷惑證理之人也
01:45:33
若梵語阿離野翻譯中國話
01:45:38
叫做聖者也可以叫做聖人
01:45:43
這個聖人和凡夫是相對稱
01:45:48
就是斷了迷惑 證到真理的人
01:45:51
就是叫做聖人
01:45:54
所以涅槃經裡面才說
01:45:58
以何等故
01:45:59
名佛菩薩為聖人耶
01:46:04
如是等人有聖法故
01:46:08
常觀諸法性空寂故
01:46:12
以是義故名聖人
01:46:16
涅槃經說是為什麼 這個佛和菩薩祂稱做聖人
01:46:29
因為佛和菩薩…
01:46:31
如是等人 就是指佛和菩薩
01:46:34
它說佛和菩薩 因為祂有聖法的關係
01:46:41
祂有辦法看出祂的本性
01:46:44
空寂如如不動的關係
01:46:47
為了這個原因 佛 菩薩叫做聖人
01:46:54
所以聖人就是佛 佛就是聖人
01:46:58
所以不用爭論說什麼 佛比較大聖人比較大
01:47:04
現在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1:47:08
我們現在說心量有兩種
01:47:13
聖人的心量 和凡夫的心量不一樣
01:47:21
第一我們的心 來生這個妄想
01:47:29
對於這個外境 來生出很多很多的度量
01:47:35
這個就是凡夫的心量
01:47:40
第二我們的心好比虛空
01:47:47
有辦法離開一切的攀緣
01:47:53
不會被這個所緣綁住
01:47:59
不會被這個外境綁住
01:48:03
這就是聖人的心量
01:48:09
現在六祖壇經說到這一段
01:48:16
今晚就是要在這裡 暫且一個段落
六祖法寶壇經
12/103部影片
六祖法寶壇經 01
六祖法寶壇經 02
六祖法寶壇經 03
六祖法寶壇經 04
六祖法寶壇經 05
六祖法寶壇經 06
六祖法寶壇經 07
六祖法寶壇經 08
六祖法寶壇經 09
六祖法寶壇經 10
六祖法寶壇經 11
六祖法寶壇經 12
六祖法寶壇經 13
六祖法寶壇經 14
六祖法寶壇經 15
六祖法寶壇經 16
六祖法寶壇經 17
六祖法寶壇經 18
六祖法寶壇經 19
六祖法寶壇經 20
六祖法寶壇經 21
六祖法寶壇經 22
六祖法寶壇經 23
六祖法寶壇經 24
六祖法寶壇經 25
六祖法寶壇經 26
六祖法寶壇經 27
六祖法寶壇經 28
六祖法寶壇經 29
六祖法寶壇經 30
六祖法寶壇經 31
六祖法寶壇經 32
六祖法寶壇經 33
六祖法寶壇經 34
六祖法寶壇經 35
六祖法寶壇經 36
六祖法寶壇經 37
六祖法寶壇經 38
六祖法寶壇經 39
六祖法寶壇經 40
六祖法寶壇經 41
六祖法寶壇經 42
六祖法寶壇經 43
六祖法寶壇經 44
六祖法寶壇經 45
六祖法寶壇經 46
六祖法寶壇經 47
六祖法寶壇經 48
六祖法寶壇經 49
六祖法寶壇經 50
六祖法寶壇經 51
六祖法寶壇經 52
六祖法寶壇經 53
六祖法寶壇經 54
六祖法寶壇經 55
六祖法寶壇經 56
六祖法寶壇經 57
六祖法寶壇經 58
六祖法寶壇經 59
六祖法寶壇經 60
六祖法寶壇經 61
六祖法寶壇經 62
六祖法寶壇經 63
六祖法寶壇經 64
六祖法寶壇經 65
六祖法寶壇經 66
六祖法寶壇經 67
六祖法寶壇經 68
六祖法寶壇經 69
六祖法寶壇經 70
六祖法寶壇經 71
六祖法寶壇經 72
六祖法寶壇經 73
六祖法寶壇經 74
六祖法寶壇經 75
六祖法寶壇經 76
六祖法寶壇經 77
六祖法寶壇經 78
六祖法寶壇經 79
六祖法寶壇經 80
六祖法寶壇經 81
六祖法寶壇經 82
六祖法寶壇經 83
六祖法寶壇經 84
六祖法寶壇經 85
六祖法寶壇經 86
六祖法寶壇經 87
六祖法寶壇經 88
六祖法寶壇經 89
六祖法寶壇經 90
六祖法寶壇經 91
六祖法寶壇經 92
六祖法寶壇經 93
六祖法寶壇經 94
六祖法寶壇經 95
六祖法寶壇經 96
六祖法寶壇經 97
六祖法寶壇經 98
六祖法寶壇經 99
六祖法寶壇經 100
六祖法寶壇經 101
六祖法寶壇經 102
六祖法寶壇經 103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道德經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金剛經
1060523000417
4402b8fd-a1a3-429b-8cc5-b0edf248c1f8
網站除錯報馬仔